來源:南方都市報
時間:2014-12-17 00:00:00
為期兩天的東盟地區論壇(ARF)海上航道安全研討會12月8日至9日在北京舉行。出席研討會開幕式的外交部部長助理張昆生介紹說,2008年以來,中國共派出18批海軍艦船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為5600多艘船隻護航,其中一半是外國船隻。
開幕式上,國防大學政委、空軍上將劉亞洲全程用英文致辭。他表示希望與會各方,找到強化國際合作的效率、提升航道沿岸國家的能力建設的有效途徑,共同維護海上和平與穩定。
外交部部長助理張昆生在開幕式致辭表示,維護國際航道安全,對於中國具有重要意義。他用兩組數字進行了說明,“中國90%對外貿易和能源進口通過海運,全球10大集裝箱港口有6 個在中國。”
張昆生說,中國積極開展該領域的國際合作。“2008年以來,中國共派出18批海軍艦船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執行護航任務,5600多艘船隻護航,其中一半是外國船隻”,張昆生介紹。
同時,相關海域的爭議,也影響著國際航道安全。張昆生還透露,為了妥善處理海上爭議,中國和東盟國家在內的各方,致力於全麵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同意在協商一致基礎上早日達成“南海行為準則”,並已商定“ 準則”磋商“早期收獲”,包括達成第一份公示文件,建立海上聯合搜救熱線平台及應對海上緊急事態外交高官熱線。
作為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和包容性的多邊安全對話合作機製,東盟地區論壇借助官方一軌平台,一直致力於推動海上安全合作,每年都會召開海上安全會間會和多個專題的研討會,討論解決這一問題。
觀察:擔當建設者 中方會議安排“主隨客便”
什麽是海上航道安全?“印尼附近某一海域,多艘載滿鐵礦石的澳大利亞貨船正在駛往中國上海,如果這些商船因故受阻,上海寶鋼會停產三日。”研討會上,海軍學術研究所副所長、海軍大校任曉峰如此闡述海上航行安全的重要性。
“海上航道安全如此重要,但保障海上航道安全卻越來越難”,南京大學教授朱鋒表示,目前地區海上航道安全麵臨的威脅越來越複雜多元,除了地緣政治風險、海上軍事活動增多等直接影響外,自然災害、海盜、跨國有組織犯罪、海難等非傳統安全因素也對海上航行造成影響。
除了影響因素多,海上航道還是典型的國際多邊問題,一己之力解決很難。與會中方代表、國防大學副研究員鹿音對南都記者表示:“今天麵臨的海上航道安全問題,絕不是某個國家的問題,也不是個別海域所特有的。”
既然是全球性問題,就應該有盡可能多的國家參與。目前,類似專門討論海上航道安全的國際多邊機製並不多的情況下,東盟地區論壇的研討會成為了一個重要平台。
由中國國防部主辦、國防大學承辦的此次研討會,為當好東道主,辦好這個重要的多邊一軌會議,中國頗費心思。
據了解,本次研討會,中方邀請了包括美國、俄羅斯以及歐盟、東盟區域內2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83名代表參加。為了讓盡可能多的國家參與到會議中,還一度調整了會期。國防大學副研究員徐棄鬱對南都記者介紹,會議原定於9月召開,因為共同主席國印尼的參會代表時間難以協調,會議最終推遲到了12月,“國家越多越具有代表性,我們希望更多的國家參與進來,達成有約束力和執行力的共識。”
除了日期安排上,會議語言也體現著“主隨客便”。任曉峰在會上發正式發言前,調侃稱自己“不習慣在北京說英語,但又不得不說”。為了符合論壇慣例,會議全程用英文進行,現場甚至沒有配備中英文同傳。不過根據南都記者在會場觀察,語言並沒有成為中外與會人員交流的障礙,會議期間中方代表表現十分得體。
正是有了中方種種細致的安排,兩天會議得以順利進行。各國代表接連為保障海上航行安全獻計獻策:打擊海盜、海上恐怖主義、海空搜救等合作,加強軍隊、海上執法和海事管理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
“研討會為解決問題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下一步關鍵是強化合作”,國防大學副研究員劉群認為,切實保障海上安全,提出建議為解決問題邁出了第一步,下一步各方應落實共識,加強事務層麵合作,共同構建安全的國際海上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