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自行車協會網
時間:2015-01-14 00:00:00
揮別剛剛過去的2014年,我們發現,電動車行業經曆了最不平凡的一年。在曆經前些年的井噴之後,行業逐漸回歸理性,電動車社會保有量也從最初的幾萬輛發展到現今近2億的保有量,逐漸改變著國人的出行方式,成為中國主流的綠色交通能源工具之一。
在此,小編特意盤點2014年電動車5大關鍵熱詞,看看這一年來中國電動車行業走過的曆程以及未來趨勢。
NO.1 電動車進入智能化時代
自從電動車行業龍頭企業新日電動車在2012年底推出第一輛智能電動車以來,智能電動車便成為了行業潮流,各大品牌紛紛推出自己的智能電動車,以求在2014年的市場分一杯羹。一些分析人士也指出,2014年是真正的中國智能電動車發展元年。
作為全球智能電動車創領者,新日電動車新聞發言人、總裁辦主任陳開亞對記者表示,“對於整個電動車行業而言,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
據陳開亞介紹,自從去年底開始,新日電動車就已經率先行業推出智能電動車博雅二代,在行業內反響熱烈,開始積極關注智能電動車領域,多家企業開始涉足研發與生產。
陳開亞還認為,“未來的電動車會更加時尚化、智能化、人性化,更符合人性的需求。”
雖然智能化電動車才剛剛起步,但記者已然嗅見了濃濃的火藥味,2015年的電動車行業競爭勢必會更加激烈。未來電動車發展趨勢是否會如陳開亞所言,我們拭目以待。
NO.2鋰電池革命
自2013年起,國家相關部門對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電池產品規格尺寸得以製定並實施;2014年初又發布了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電池綜合標準技術體係,為電動車自行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2014年10月份,中德達成電動車領域戰略合作協議,中國電動車品牌將從德國的寶馬、奧迪等品牌建立統一的充電技術標準,充電難的瓶頸將破解,鋰離子電池電動車(下稱“鋰電車”)市場被激活成為大勢所趨。
而隨著各方的投入研發,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鋰電車出貨量達170萬輛,比2013年同期增長36%,鋰電自行車出口量占電動自行車出口量的50%以上。
此外,中國自行車行業協會理事長馬中超也於日前公開表示,鋰電池已經迎來了發展機遇。同時,馬中超預計未來三年中國鋰電自行車產量增速將保持在20%左右,將成為電動自行車行業的新亮點。
NO.3電動車封殺
2014年10月初,廣州市製定了《廣州市非機動車和摩托車管理條例》(草案),擬對電動自行車等非機動車采取“禁售”、“禁油”、“禁行”、“禁停”、“禁坐”“五禁”措施,公開征集意見,並於11月1日舉行了聽證會。廣州此舉初衷意在緩解城市交通問題,但是“五禁”的做法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討論和爭議。
廣州的這次禁電運動雖說不是首次,但可以堪稱是曆史上最嚴格的一次。新華網發文指其“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專家呼籲廣州改“禁電”為“管電”,民眾表示“不該一刀切”。
新日陳開亞曾對記者表示,“如果草案獲得通過,依靠電動自行車解決‘最後一公裏’頑疾的快遞行業將遭受較大衝擊。”他認為,無論從送貨效率還是成本支出,電動車是一線快遞員最理想的交通工具。
在他看來,與其一刀切,不如倡導文明出行來確保交通安全、暢通。“電動車本身是安全的,隻不過消費者的安全意識最為重要。”陳開亞表示。
然而,不管最終結果如何,我們都期待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NO.4馬太效應凸顯
2014年,電動自行車行業的馬太效應凸顯,行業步入洗牌階段。
數據顯示,目前實際生產電動自行車的企業已經從2000年的2000餘家,銳減到現在的700多家,約三分之二的生產企業陸續退場。另一方麵,幾大巨頭卻逆勢擴張,行業優勝劣汰趨勢明顯。
究其原因,隨著智能電動自行車時代的來臨,一些小廠因為沒有技術,生產工藝落後,沒有能力生產達標產品,甚至連速度都無法達標,逐漸被市場淘汰,而一些品牌企業因其生產、技術等方麵的原因,逐漸成為行業領先企業。
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新日、愛瑪、雅迪、綠源等十家一線品牌已經占到總產量的47%。江蘇省自行車電動車協會理事長陸金龍告訴記者,整個電動自行車行業包括上下遊產業鏈,總產值已經達到了2000億元,行業集中趨勢明顯。
NO.5銷量首次負增長
在電動車行業發展越來越集中,行業門檻越來越高的時候,電動自行車行業產量出現同比下滑,這也是電動自行車行業15年來首次出現產量同比下滑。
來自中國自行車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規模前50名的電動自行車企業產量同比下滑1.98%,電動自行車所需塑件出貨量同比下降超30%。
財經觀察員胡津銘認為,電動自行車行業已接近飽和,2014年正在步入行業拐點,曾經高歌猛進的時代一去不回返了。2015年或將延續這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