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船舶設備網
時間:2015-02-27 00:00:00
2014年,中國海工企業手持訂單一舉超過韓國,成為世界第一。在世界油價跌跌不休下,中國海工逆勢而進,是機會,還是陷阱?中國海工該如何抉擇?
2014年9月,工信部發布的第一批符合《船舶行業規範條件》的船廠名單後,在業界曾引起熱議。在其發布3個月之後的12月末,工信部又發布《海洋工程裝備(平台類)行業規範條件》(簡稱“海工白名單”)。再聯想到最近油價的跌跌不休,給世界海工業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此時,國內海工產業在狂熱資本的追逐下正迎著風險狂飆突進。逆勢而進,是機會,還是陷阱?中國海工該如何抉擇?
重蹈過剩覆轍
2009~2010年時,國內船舶工業界的一些專家學者,麵對眾多企業紛紛轉向海工,就頻頻發出當心海工產能過剩的警告。然而,幾年之後的今天,當年的警告一語成讖。
今天,站在海工業的風口,驀然回首這幾年的海工產業發展之路,我們會發現,今天的結果其實早已注定。2008年,隨著世界航運和船市陷入寒冬,船企倒閉破產此起彼伏。而此時,海工領域一反常態,表現出欣欣向榮之象。於是,眾多船企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幾乎不假思索地奔向海工。由於國內企業在高附加值海工領域沒有技術積累和經驗,所以隻好紮堆進入海工裝備的低端領域。
近年來,由於國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海洋工程的發展,並出台一係列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三大石油巨頭紛紛拋出投資計劃。船企方麵,包括中船集團、中船重工、中遠船務在內的造船央企,熔盛重工、金海灣在內的大型民企均已發力,甚至江浙地區一些規模不大的船企也以聯合生產的方式進軍海工市場。一大批來自國外的“淘金者”將大批資金砸向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如韓國STX造船項目、大連新加坡萬邦集閉海工項目、江蘇啟東新加坡邀拓海工項目等。另外,其他行業的企業巨頭也紛紛涉足海工領域,像三一重工、中國北車(現在已被中國南車合並)以及華彬國際集團、泰富重裝集團等,這些後來者無不豪氣幹雲。據悉,近幾年來,內地大型海工裝備建造企業由10家增至20家,海洋工程船建造企業則由60家增至100家。
針對目前的這種現狀,中國船級社專家表示,國內低端海工產品過剩已成不爭事實,尤其在自升式鑽井平台領域,在油價持續走低的情況下,聚集的風險已經非常大。造成今天這種局麵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前幾年企業向海工轉型時,沒有設立門檻,就像當年的造船業,投資者發現這一行業賺錢,就紛紛進入,從而導致投資過熱的局麵。對於海工風險,事實上很多船企並非不知,明白那是飲鴆止渴,但他們已無路可退,總不能眼睜睜被渴死,所以選擇進軍海工實屬無奈之舉。
於是乎,在2014年,中國海工業在承接訂單上,贏得了世界的矚目。2014年1~9月,中國船企共承接112艘海工船訂單,占全球海工船成交總量的48%,超過韓國,位居全球首位。一轉眼,中國竟然成了世界第一海工訂單大國。對於中國海工的急速上位,一位業內人士跟記者形容:勇者無畏!
或許,初登訂單“世界第一”之位,讓國內海工界有了一時的自我滿足。但麵對油價的持續走低,以及對未來經濟和油價走勢的不明朗,未來接單風險、交單風險、融資風險不斷加劇,船廠的日子並不好過。然而,在2014年的寒冬,業界又傳來有的企業近乎“零首付”(2.5%)的超低優惠價搶奪訂單的消息,讓人依稀看到了昔日國內散貨船慘烈廝殺的一幕幕仿佛又將在中國海工界上演。
就在業界屢屢發出海工風險警示之際,工信部於2014年12月31日出台“海工白名單”。對此,有專家認為,此舉似有亡羊補牢的意味。雖有點遲,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隻不過,讓業界關心的是,此名單能否化解海工過剩之虞,從而促進海工的轉型升級?
第一的背後
對於中國海工勇奪訂單世界第一,相信業界人士會有很多不同的解讀。對此,有幾點需引起業界深思和關注。
首先,中國海工在手持訂單上,能夠一舉超越韓國和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一,這無疑說明了中國海工硬實力的快速成長,中國正成為世界海工不可忽視的力量。外媒一直熱議世界海工業正向亞洲和中國轉移的原因也在於此。
其次,國內催生海工熱,無疑也是中國海洋戰略下的產物。中國今天對於海洋的渴望及政府的重視程度,遠超以往。進入21世紀,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海洋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因此,海洋工程與科技的發展受到廣泛關注,各種支持海工裝備工業發展的規劃、意見、決定、政策等相繼出台。通過這一係列舉措,足見國家對挺進深海大洋的堅定決心。
最後,在驚喜之餘,對於中國海工目前的發展,擔憂情緒一直在業界彌漫,因為在很多人士的眼裏,如今中國海工奪得的這個“世界第一”,缺乏含金量,海工裝備產品“空心化”嚴重。據悉,目前我國生產的主要海工配套產品仍是附加值較低的通用型設備,如普通的推進裝置、電力電氣設備、甲板機械等,生產的石油行業專用設備僅用於部分淺水裝備,特別是關鍵係統仍被國外供應商所壟斷,海工本土配套率僅5%。中國建造的半潛式鑽井平台采用的國產設備在數量上占比為8%,在價值上占比不到3%;中國出口的FPSO,能夠實現本土化配套的僅是門、燈具等簡單的舾裝件,價值占比不足5%。還有海工低端產能過剩問題,也讓人憂。
事實上,產能過剩問題,在中國是一個普遍性問題。對此,眾盟航運谘詢(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巽良認為,政府對行業的管理應該理解為保障市場的公正和公平,所以“加強行業管理”應是加強對公平競爭的監管,消除壟斷、行政權力控製、強勢集團優先等所有不公正的資源配置現象,讓公平競爭成為中國造船市場(海工)的主要規則,從而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至於國家鼓勵企業做優做強,則應該一視同仁地為所有企業提供各種便利,而不是政府部門去主導消化、轉移、整合、淘汰,這樣就破壞了市場本身優勝劣汰的機製,一旦市場機製被人為幹預所破壞,行業就將失去自由競爭的活力。
另外,記者在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表達了對於行業協會應發揮更大作用的期待。他們認為,從國際成熟的行業協會發揮的功能來看,包括負責處理企業與國家、企業與公眾關係以及同其他社會團體之間的關係;為國家行政和立法工作提供政策立法建議;製定行業規範、行業標準及實施和監督,參與行業許可證的發放和資質審查;在代表會員利益與政府溝通協調的同時,也對行業內成員加以製約。如果發現有違反行業規範,搞不正當競爭,損害同行和消費者利益的會員,協會將采取懲罰措施,如取消會員資格,禁止在本行業從業,甚至向法庭起訴。而我國行業協會目前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要求,被業界稱為“二政府”。協會的功能僅停留在為企業提供信息、谘詢服務、組織行業內部交流、開展業務培訓等淺層次的服務,而行業規劃、行業自律、行業政策製定、爭端協調、反傾銷調查取證、開拓市場等功能很不健全。這需要政府和協會盡快歸位,發揮其各自的功能。
中國海工的節奏
如今,從海洋上覺醒的中國,正以不可思議的熱情奔向海洋、奔向海工,各種雄心勃勃計劃層出不窮,“大幹快上”蔚然成風。中國從海洋上追趕的急迫心情可以理解,因為中國遠離海洋太久了。但做海洋強國,不是憑一腔熱情、一句口號就能實現。可我們急不可耐,我們希望一步登天。
有篇題為“中國人為什麽喪失了慢的能力”的文章發人深思。文章說,中國成了一個“急之國”。中國人,趕時間。最愛“快進”。評論,要搶“沙發”。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業,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排隊,最好能插隊。沒有時間感的中國人變成了最著急最不耐煩的地球人。速度帶來煩躁,時代的心態就是再也不願意等。急的心態帶來了什麽?欲速則不達。
對比國內造船業、海工業的發展,這種現象依然存在。看到造船業和海工業賺錢,企業就一窩蜂地冒然進入,有條件的沒條件的都一起往前衝。市場熱點一個接一個,我們緊隨其後,我們勇往直前。試問,我們的海洋強國建設,能否經得起如此毫無理性地反複折騰?
對待海工,我們應該重視,可我們太急迫了,恨不得讓自己一夜就成為海工強國。在專家眼裏,現有舉措多為短期效應,且比較浮,有的缺乏理性評估,也欠缺整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路徑,政策更偏向於製造端,配套環節缺乏力度。
從中韓兩國的海工配套規劃上就能看出端倪。韓國政府出台的“海工裝備配套物資發展激活對策”,到2020年,海工裝備的國產化配套率達到50%。對比韓國,中國規劃的目標不遑多讓。《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國內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關鍵係統和設備的配套率要達到30%以上,2020年則要超過50%。海工配套業奮鬥了這麽多年,配套率還不足10%,那麽在2015年一年時間內就能完成20%多的漲幅?至於到2020年配套率超過50%,不知有多少人會相信。
海軍信息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尹卓將軍認為,中國需要以長遠的眼光,以五十年、一百年的時間緯度來規劃自己的海洋戰略,並在實踐中紮紮實實地去練好“內功”。顯然,中國海工裝備業的“內功”絕非海工總裝企業的“內功”,它應該是整個海工產業鏈的“內功”。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首席顧問趙誌明表示,雖然近年來中國海工裝備製造能力提升較快,在部分產品領域取得了突破,但是我們的基礎仍然比較薄弱,沒有整個產業體係的概念,企業各自為戰。如果沒有產業鏈的培育和成熟,幻想讓海洋工程這樣一個係統工程穩定在高水平上是不現實的。
顯然,我們需要用多維度思維方式做好國家海洋戰略,做好海工產業的總體設計。我們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如何把握好行進節奏。海洋強國建設需要有幾十年、甚至是百年的發展大計,需要有任憑市場如何風雲變幻都毫不動搖中國向海洋挺進的具體規劃和路線圖,需要有一種持之以恒的堅守精神,而不是一時的狂熱。因此中國的海工業需要降速,因為隻有慢下來,才有思考的時間、糾錯的時間。劉巽良認為,做海洋裝備業強國,沒有幾十年的時間是不可能做到的,幻想十年八年就能趕超海工強國,不切實際。我們沒有捷徑可以走。
至此,再探討“海工白名單”能否讓海工擺脫困境,已無實際意義。因為它隻是讓中國海工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嚐試。海工是一項係統工程,它需要壘土成山,匯水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