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產業投資決策網
時間:2015-05-13 00:00:00
近年來,我國大型工程機械裝備製造業既有整體發展較為順利的一麵,也有部分項目受標準、製度約束的問題,影響了“走出去”和擴大內需戰略的有序推進。
其中,總重超55噸汽車起重機、混凝土泵車、消防車,上牌照問題爭議較大。受訪業界人士和專家認為,相關部門應科學分析問題,避免“一刀切”現象,將現行的臨時牌照改為正式牌照,並加強超限超重車輛的管理和路線引導,保障超限超重車輛用戶的產權清晰和財產安全,在政策層麵保障大型工程裝備製造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缺乏政策扶持應用
我國大型工程裝備製造業起步較晚,2004年之前,總重超55噸的大型輪式起重機完全依賴進口,製約了我國重大工程建設。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出台《裝備製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細則》,2011年,工信部出台《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十二五”規劃》,都鼓勵支持大型裝備製造的發展。此後,大型工程裝備發展速度較快。
目前,我國已能夠生產銷售1600噸級汽車起重機、4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400噸級挖掘機等超大噸位的裝備機械,並在係列化、大型化、結構輕量化、節能減排、智能控製等關鍵技術和環節上實現了突破,帶動了如鋼材、電控、液壓、傳動件等產業鏈上下遊的轉型升級。
隨著國家對企業“走出去”的持續加大扶持力度和“一帶一路”建設的縱深推進,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將迎來拓展海外市場的重大戰略機遇期。此前的2011年和2013年,龍頭企業徐工集團就向委內瑞拉和巴西分別批量出口65台160噸和8台240噸的汽車起重機。
我國大型裝備製造大踏步走出去的同時遇到了四個方麵的困難:從中低端向中高端產品出口過渡,直接麵臨與歐美企業競爭,安全認證、貿易壁壘現象日益增多融資成本較高,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還無法形成“產融手聯手”效應標準體係建設相對滯後,無法與國際標準對標、互認,缺乏話語權市場競爭秩序較為混亂,部分企業各自為戰,惡意競爭現象還時有發生,導致國際市場對我國產品的信任度不高。
相關人士表示,政府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要鼓勵規模化研發,以大型企業集團、高素質研發隊伍和龐大的國內市場為基礎,避免出現多、小、散、弱的研發模式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即政策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清理一些實際操作中不合理的政策和法規,優化產業環境要製定一套科學的生產和應用體係標準,引導企業提高大型裝備技術水平。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對記者說:“相關政府部門應改變相關機製,積極推動產、學、研、用相結合。隻有加上"用",才能將研發成果實實在在地變成生產力和產業活動。”
此外,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在不違背相關國際條約的情況下,在政策層麵鼓勵國內的相關消費產業,使用、消費、購置、采購國產品牌的產品,為我國大型工程裝備製造業提供必要的發展空間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