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機經網
時間:2015-06-11 00:00:00
研發和創新能力低是困擾我國軸承行業的一大突出問題,而王冰帶領團隊為這個行業注入了原創技術和專利產品,使中國的產品走向了世界。
坐在筆者麵前的這位王冰女士,是2015年的全國勞動模範,並被譽為廣東省創新型勞動者的傑出代表。她還曾先後被評為中國軸承工業冷加工技術專家、中國軸承工業科技專家,多次被評為中山市優秀女科技工作者。1996年獲廣東省十大傑出青年科技標兵稱號,2014年獲全國機械工業勞動模範、“中山市優秀專家?拔尖人才”稱號。
1999年,王冰所在的中山市軸承總廠改製為中山市盈科軸承製造有限公司。由國企轉製為民企並不像想象中那麽容易,改製前的軸承總廠主要生產 “大路貨”的低端軸承產品和供給國內農機、電風扇、拖拉機等行業的普通軸承產品,效益較差。改製以後,軸承廠迅速采取低價競爭的策略占領市場。
“但當時我們想這並不是長久之策,別人降下一毛錢,我們也跟著降。可是生產是需要成本的,降下來的是質量,低價競爭將會毀滅國內的軸承行業。”當時,技術成為了小公司的一線曙光,工程師擔起了重任。王冰接著說,“我們很慶幸當時選對了技術這條道路,否則我們企業就沒有今天。”
在走訪車間的過程中,作為公司總工程師的王冰告訴筆者,他們所研發的軸承依據特定機械設備量身訂做,“突破了軸承的傳統概念,我們更是為特定的機械設備做零件。”在研發中心,筆者看到,王冰所帶領的一名工程師正在針對一架飛機設計軸承的圖紙。
高質量的軸承為企業帶來了歐美高端客戶,目前盈科軸承製造有限公司的歐美客戶已占八成。王冰表示,國際化視野更有利於技術創新。
王冰帶領的團隊曾經在多個技術層麵解決了軍民用軸承設計、製造技術難題,並主持多項省部級科技項目和國家標準製定。盈科的技術團隊有20人次參與了10項國家標準的製定,100多人次獲得國家專利授權,多名技術骨幹當選中國軸承工業協會技術委員會專業委員。
改製十餘年後的今天,公司員工由1000多人減為130多人,但創造的價值從2000多萬激增到6000多萬元,成為廣東的技術明星企業。王冰自豪地告訴筆者:“我們公司規模不大,但是小小一個公司前麵卻有一條寬敞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