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工程機械商貿網
時間:2015-06-03 00:00:00
談及智能製造,多數人會想到機器人。在人力正超越原材料成為最大的成本支出之時,裝備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也開始走智能化發展道路,工程機械自然也不例外。工程機械麵對市場經濟、參與全球競爭,先進的製造技術已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在這裏,小編想說,智能製造不僅僅是機器人的廣泛使用,智能化製造技術也不局限於製造工藝,而是覆蓋了市場分析、生產管理、加工和裝配、銷售、維修、服務,以及回收再生的全過程。
上周,不管是CCTV-1的《新聞聯播》還是CCTV-2的中國品牌故事,無一例外,都提到了工程機械企業的智能化轉型,一個是以中聯重科為例,一個是以三一重工為主題,在智能化方麵,還有一個工程機械領軍企業—徐工。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三家企業的智能化發展之路的成果。
徐工裝載機智能製造基地
具有徐工特色的智能製造模式
說到徐工的智能化,就不得不提徐工的智能化製造基地。以徐工的智能化裝載機製造基地為例,徐工裝載機智能化製造基地的聯合廠房有16.7萬平方米,相當於24個足球場那麽大,逛一圈足足需要一個半小時。在這裏,下料、結構、塗裝、總裝等所有的生產工序都一氣完成,可實現年產2000台大噸位裝載機的產能。智能化是其中最大的亮點,聯合廠房在下料、焊接、機加工、塗裝、裝配單元運用了大量先進、高效的智能化製造技術和工藝設備。為提升智能化製造水平,焊接機器人、噴塗機器人、切割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在工藝建設過程中被大量運用,例如,配置了大量的焊接機器人群,建成了2條自動化焊接線,無論是配置的數量還是使用的範圍在裝載機行業都是絕無僅有的,如裝載機鏟鬥的整個焊接製造過程全部實現了無人化,大幅地降低了人工成本,顯著提高了焊接質量。
小編第一次切實感受到中聯重科的智能化轉型是在前不久中聯重科全新塗裝亮相的時候。當時,中聯重科首席信息官王玉坤以幾組相當驚人的數字對比展現了智能化的優異:中聯重科每個月的產值超過20億元,但月結訂單成本差異平均控製在50萬以內,月結差異最小值曾達到3萬元。僅此一項,就意味著節約了近2.97億元的成本。中聯重科希望智慧工廠孕育出智能產品,達到產品與產品的互聯,最終實現產品與人的互聯。這一切,都離不開中聯重科全球協同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平台。據悉,PLM平台搭建起一個雲智庫,包含故障庫、知識積累庫、試驗數據庫等,在產品製造、後期服務以及機器運行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均存儲在雲智庫中。
從賣產品到賣服務,中聯重科的盈利模式的新變革也給客戶帶來了更多的便利,也標誌著中聯重科正在致力於傳統的生產製造型企業向高端的智能服務型企業的新的發展階段。當下,中聯重科的智能化和工業化融合製造水平,領先於99.04%的國內裝備製造企業,領先於97%的機械加工製造企業。如何在全球範圍高效配置資源,如何讓移動互聯和工業製造更好地融合?為每台出廠設備加裝類似傳感器的智能化元件或許能反應出一二。中聯重科的監控平台分布在中聯重科的六大係統之中,通過智能化元件傳遞回來的數據,實現了對13萬台機器設備實時智能跟蹤及24小時不間斷的智能服務。這樣的真正實現了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的轉變,盈利模式發生重大變革。除了對客戶提供智能化服務,中聯重科內部也實現了從工作派單,原料分解,智能組裝等一係列生產變革。此外,中聯重科的智能化轉型還延伸到環衛和農機製造領域。
從2009年到2014年,中聯重科每年在智能製造上的投入都超過1億元。通過多年的持續建設和創新,中聯重科站在了智能製造的風口。“智能製造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未來這種新的商業模式將在我們的銷售中占據主導位置。”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說。
三一集團欲打造中國首個“工業4.0”示範區
有人說,工業4.0在中國有一個接地氣的名字,叫做“智能製造”。智能化是製造自動化的發展方向,但這裏講的自動化並不是簡單的機器人或機器手臂的代工,而是實現前端信息化和後端工廠的整體改造,真正實現智能製造。在裝備製造也深度調整的時期,三一也緊緊抓住了信息化的浪潮挖掘新的增長點,讓智能工廠、大數據在企業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三一的信息化遠早於國內同行企業,要追溯到創業初期的1994年,第一張電腦圖紙取代手繪圖紙,預示著三一信息化的起步。2011年,三一在長沙投入建設的18號廠房是亞洲最大的智能化製造車間,這是三一工業信息化建設的一個典範,也是一個大型計算係統加上機械化的操作工具、大型生產設備的智慧體。據介紹,18號廠房創造了一小時下線一台泵車的“三一速度”。而之後建立的臨港產業園,更是創造了5分鍾下線一台挖機的速度。目前,數字化工廠技術目前已在三一十多個業務單位得到應用,助推了公司生產模式的變革,三一的數字工廠也因此獲得“智慧工廠”的美譽。另外,三一通過自主開發的信息係統——ECC全球企業控製中心,完成企業與設備終端的聯係,率先在業內開啟物聯網的應用。ECC可以控製設備、就近派工服務,同時采集油耗、安全等信息,客戶關係管理自動化已在基本實現。
未來,三一將更多利用大數據技術、雲計算、虛擬整合、3D打印、機器人等前沿技術,提升公司智能製造及運營能力。三一重工高級副總裁、流程信息化總部總監賀東東曾表示,三一希望通過自身的實踐,帶動整個行業的智能化升級,帶動全球智能製造裝備企業協同發展,締造中國首個“工業4.0”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