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工業電器網
時間:2015-07-28 00:00:00
根據《意見》,為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加強光伏產品和工程質量管理,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國家能源局等將就中國光伏“部分落後產能不能及時退出市場、先進技術產品無法進入市場、光伏產業整體技術升級緩慢、光伏發電工程質量存在隱患等問題”采取行動。
從領跑者計劃看光伏業重量不重質狀況
管理層推“領跑者計劃”糾偏光伏業“重量不重質”狀況
由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於7月22日最新公布的數據(不完全統計)顯示,2015年上半年,僅在A股光伏概念股中,被用於光伏電站的募集金額就達到了空前的260億元,電站規模約為3GW。
除了此類數據,在對2015年下半年的展望中,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報告還認為,“光伏領跑者計劃”將有利於進一步提高相關企業建立技術優勢的意識,推動全行業的技術升級。
所謂的“光伏領跑者計劃”,源自於不久前國家能源局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認監委出台的《關於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根據《意見》,為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加強光伏產品和工程質量管理,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國家能源局等將就中國光伏“部分落後產能不能及時退出市場、先進技術產品無法進入市場、光伏產業整體技術升級緩慢、光伏發電工程質量存在隱患等問題”采取行動。管理層及時為行業糾偏資本對光伏電站的熱衷當然事出有因,正如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報告的分析,目前整個光伏產業鏈中,電站開發環節能夠享有約8%至10%的內部收益率,而相對於此,盡管相較前幾年,絕大多數的中國光伏製造企業產能利用率已回升到了合理水平,毛利率有所升高,但淨利率仍然在3%以下。
除了收益率,參與到下遊光伏電站開發中,對光伏製造業而言也有諸多附加好處,例如,投資光伏電站可有效消化自身電池組件產能等。或許正因為此,數據顯示,位列2014年全國組件製造商前20名的企業,幾乎全部涉足了下遊電站開發業務。
不過,這一格局並不應令置身於光伏業中的人們感到興奮。經曆了“雙反”洗禮,中國光伏需要學會不斷的自我糾偏。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幾位業界人士紛紛表示,在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大規模啟動的近兩年,市場中存在一些不祥的跡象,“人們似乎更樂於從收益率的角度考量光伏電站的投資,采用資產證券化等諸多手段提升收益率,而相對於此,發電量、度電成本等關鍵指標雖然愈發受到重視,但與歐美等海外市場相比,還是有相當差距的”。
“其實,從國家財政支持由‘投資補貼’轉向‘度電補貼’,市場對光伏電站的發電量、度電成本就愈發重視了。但即便如此,尤其在國內,那些價格低、功率低的組件還是會有市場。”一位光伏上市公司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舉例稱,“在對某民營企業正在建設的光伏電站進行調研時,我們發現平均每塊組件的功率會比標稱低3%-4%。而這並不是罕見案例”。
“領跑者計劃”正在發酵
關於“光伏領跑者計劃”,《意見》指出,未來國家能源局每年將安排專門的市場規模實施“領跑者”計劃,要求項目采用先進技術產品。
2015年,“領跑者”先進技術產品應達到以下指標:多晶矽電池組件和單晶矽電池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分別達到16.5%和17%以上;高倍聚光光伏組件光電轉換效率達到30%以上;矽基、銅銦镓硒、碲化鎘及其它薄膜電池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分別達到12%、13%、13%和12%以上。“領跑者”計劃通過建設先進技術光伏發電示範基地、新技術應用示範工程等方式實施。
目前,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區係我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先進技術光伏發電示範基地”。7月22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邢翼騰透露,今年下半年,還將有多個“先進技術光伏發電示範基地”陸續獲批,計劃每年批2個-3個領跑者計劃示範基地,規模2GW—3GW。
業界認為,在“光伏領跑者計劃”的推動下,中國光伏市場對高效組件的需求將快速提升。
“這很有可能改變單晶、薄膜等產品以往銷售格局,從依賴海外市場變為國內外市場並重。”某深耕單晶產品的A股上市公司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我們推出了單晶組件,從現在的銷售狀況看,比預期高出了很多”。
事實上,正如《意見》就“光伏產品市場準入標準”的表述,一些“指標將根據產業發展情況適時調整”。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幾位業界人士也認為,“光伏領跑者計劃”的標準也會逐年提高,以實現引導行業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政策的不斷加強,未來高效且優質的光伏組件產品將更受歡迎。”
從“領跑者”認證申請看中國太陽能為何落後歐美十年
7月21日,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公布了光伏“領跑者”認證計劃第一批申請企業名單。本次“領跑者”認證計劃參與企業共有73家,其中光伏組件企業就有23家。行業從業人員,看到如此多的光伏企業積極申請加入“領跑者”計劃,感到高興。細看這份名單過後,又有一絲遺憾。幾乎所有企業申報的技術類型都是晶矽,專注薄膜技術的,僅有漢能控股集團1家。作為公認的太陽能領域的二代技術,薄膜太陽能已經成為歐美重點扶持的技術。相比作為一代技術的晶矽電池,薄膜電池的弱光性好、熱敏感度低、綜合發電量比晶矽高10%-15%,而且質量輕、可以彎曲、應用範圍遠遠超過晶矽電池。但是,23比1的現象充分說明,在薄膜太陽能領域,中國再次麵臨被歐美甩下的危險。
以美國最大的光伏企業First Solar為例,在奧巴馬政府的重點扶持下,不僅其碲化鎘薄膜組件轉換效率一再突破,達到創紀錄的18.6%;近年來更是積極向亞洲擴張,企圖搶占中國光伏市場。與此同時,德國老牌設備製造商Manz也開始進軍中國,並在不久前宣布其量產CIGS薄膜太陽能組件的轉換效率突破了16%。而在德國的主導下,歐洲8個國家11個機構更成立了專門的Sharcs25組織,獲得充裕的資金支持,其目標就是在效率和成本上,取得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的優勢。
盡管漢能集團通過一係列兼並收購,已經掌握了全球領先的薄膜技術,CIGS(銅銦镓硒)經認證的實驗室轉換效率達到21%,砷化镓達到30.8%。但與歐美政府的扶持相比,無論是在融資環境、稅收優惠、專項資金等各方麵,中國政府對薄膜太陽能產業的支持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否則在此關鍵技術上落後,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將繼續受製於人。從歐美經驗來看,中國在至少以下三個方麵還要下功夫:
一是加大對薄膜技術的扶持力度。相比晶矽,薄膜太陽能的研發和生產,需要的資金量更大,粗略統計表明,在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的發展過程中,美國政府、美國能源部等向其提供了超過80億美元(約合500億元人民幣)的補貼和低息貸款。如果沒有國家的資金支持,單靠企業方麵的一己之力很難實現全行業的轉型升級。
二是改善薄膜企業的融資環境。由於受晶矽產能過剩的影響,金融機構對薄膜企業也采取了“敬而遠之”的態度。國家可以考慮出台專項基金,對金融機構向薄膜企業的貸款和其它融資工具提供一定補貼,增加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積極性。
三是在示範性項目中適當向薄膜產品傾斜。相比產能已經位居全球第一甚至過剩的晶矽產業,薄膜技術在我國的實際應用規模還不大。國家應當在“領跑者計劃”等類似示範性項目中,適當向薄膜產品傾斜,快速增加薄膜產品的應用規模,在應用和實踐中,促進其技術的快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