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易
時間:2015-08-11 00:00:00
聚焦創業新浪潮
在國家和有關部門大力倡導積極扶持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正在全國方興未艾。依靠政策層麵的有力支持,以及互聯網等先進技術作為新手段,越來越多有識之士投身創業大潮,借助資本之力,瞄準產業轉型和消費升級掘金。《投資周刊》今天起開設“聚焦創業新浪潮”欄目,捕捉創業者和民間資本的創業方向、創新模式、創新產品,為讀者剖析創業潮中湧現的新事物新動向,為有誌創業者擴展視野,開拓思路。敬請垂注。
策劃統籌 謝美琴 牛思遠
“風在前,無懼。”這是即將上映的電影《破風》中的台詞。這部由彭於晏、王珞丹等新生代演員主演的青春勵誌片,以自行車運動為題材,7月31日和8月2日在全國279家影院的超前點映預售票據稱在開售一秒後即被搶光。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與健康觀念的盛行,自行車正從傳統的代步工具逐漸轉變為時尚、娛樂的健身工具。而在單車運動風潮漸起同時,先後“火”了智能手環、智能手表和智能家電的“智能硬件熱”,也開始燒到了自行車領域。
由於智能單車項目密集出現,2015年被許多人稱為“智能自行車元年”。這一波“互聯網+自行車”的創業風口,是互聯網思維的新“玩家”將改造傳統產業,還是一場噱頭大過實際的資本狂歡?眾多的智能單車產品與團隊,誰又將在未來的市場上“破風”前行?
南方日報記者 牛思遠 實習生 周漉珊
現象 資本熱潮洶湧“智能單車”領域
夏日炎炎,也熱不過“智能單車”掀起的資本熱潮。自2014年底橫空出世後,“智能單車”概念在2015年愈發炙手可熱,伴隨著產品相繼落地,越來越多的智能單車領域創業公司正在成為資本的寵兒。
7月底,曾推出智能騎行頭盔“LIVALL”的深圳前海零距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A輪融資,並獲得深圳市政府給予的2500萬元投資及扶持補貼。
LIVALL官方稱,8000萬元人民幣的融資總額是今年截至目前國內智能硬件A輪融資的最高金額。此前,LIVALL曾對外透露獲得2000萬元天使投資,在天使輪便已經估值數億元。
而就在LIVALL公布A輪融資消息幾天之前,智能騎行領域創業公司野獸騎行剛剛宣布完成了5000萬元的A輪融資。在天使輪,隻有APP的野獸騎行就已經獲得徐小平百萬美元天使投資。
事實上,LIVALL和野獸騎行並不寂寞。即便刨去平衡車、電動車等同屬“智能出行”領域早已走紅的創業項目,目前參與智能單車相關產品的創業團隊,獲得資本熱捧也早已不是新聞。
國內第一個推出“智能單車”產品的上海“基本概念BiCi”創業團隊,據稱早在去年便獲得上海聯創投資數百萬美元天使投資,估值超過千萬美元。而廈門的“曲奇單車”和深圳“BeginONE”兩個同樣專注智能單車的創業團隊,也均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證實,已完成pre-A輪融資,融資額也均達到了人民幣千萬元級。
今年7月一口氣推出四款智能單車而成為熱門話題的創業團隊700BIKE,此前因原久邦數碼創始人張向東離職加盟而備受關注。今年3月,700BIKE就曾對外透露,已完成A輪融資1500萬美元,投資方包括高榕資本、華創資本、IDG資本等基金,並同時獲得3億元人民幣額度的供應鏈貸款授信。
同樣於7月上市智能單車配件“鳥蛋”的創業公司青島菜鳥科技,在京東眾籌平台創下“最快售罄紀錄”,此前也傳出消息,已經獲得投資人蔡虎的天使輪投資,估值達到3000萬元。
市場 互聯網巨頭隻見概念不見產品
在所有的“智能單車”項目中,互聯網巨頭百度的“DuBike”無疑是知名度最高、來頭最大的一個。正是去年11月DuBike第一代原型產品的亮相,開啟了智能單車浪潮的序幕。
DuBike項目據稱從2014年4月開始啟動,去年10月由百度IDL(深度學習實驗室)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合作設計出了第一代原型產品。DuBike計劃以百度大腦為核心,將導航、社交、健康監控、眾包騎行地圖、智能推薦路線及健身計劃等功能進行模塊集成,通過平台化、接口化方式,麵向所有自行車廠商開放。
當時外界猜測,DuBike會在2014年底或2015年初就推出。然而,在去年11月公布之後,關於DuBike的消息便歸於沉寂。百度DuBike的官方頁麵雖然至今還在,但未有任何更新。甚至有消息稱,DuBike項目已經被百度砍掉。
相比百度的DuBike,樂視的智能單車項目“超級自行車”走向要明朗很多。今年4月,樂視宣布進軍智能單車領域,旗下的樂視體育、Leie與飛鴿集團合資組建新公司,並推出旗下首款智能硬件產品“超級自行車”。當時樂視方麵介紹的是,超級自行車包括個性定製版和專業發燒版,第一款麵世的產品是一款個性定製版的城市休閑車,預計今年6月實車發布,7月正式發售,下半年還將發布另外兩款自行車產品。
盡管並未如期發布實車,但從賈躍亭微博和樂視商城上標注“8月不見不散”的廣告看,樂視超級自行車8月正式上市應該沒有太多問題。
此外,今年初投資了手機騎行應用“騎記”的小米,也曾傳出將布局智能自行車。而包括三星、聯想、索尼等互聯網及消費電子產品巨頭,也均被指有意開發智能單車產品。
問題 創業公司嚐試眾籌毀譽參半
相較於互聯網巨頭遲遲未能麵世的智能單車,來自多家創業公司的產品則落地迅速,通過眾籌、電商等渠道搶占這個新興的市場。
據京東眾籌給南方日報記者的回複,該平台截至7月底就已經有超過30款智能單車類產品眾籌,其中不乏眾籌金額超百萬元級的熱門產品。而專業自行車垂直網站美騎網的策劃總監何兆誌也透露,僅其接觸過的智能單車創業團隊就不下14個。
對創業公司智能單車產品來說,眾籌大大減輕了營銷壓力,提供了一個讓自己迅速走紅的低成本平台。但由於本身產品的成熟度、可靠性等問題,以及缺乏完善的售後服務體係等問題,一些智能單車產品在爆紅之後,卻遇上了許多麻煩。而在這波智能單車熱潮之中,也不乏渾水摸魚者。
今年3月,“洛克菲勒智能一代自行車”在京東以997元/輛的價格發起眾籌,至4月22日該眾籌結束之日,共籌得796多萬元,支持者7074人。然而,這款眾籌金額堪稱“明星級”的產品,卻在眾籌結束後因在其天貓旗艦店低價銷售,違背眾籌精神而遭遇網友投訴維權。該事件也被網友稱為國內“首例眾籌類集體投訴”。
5月中旬,“潮牌智能自行車”上線淘寶眾籌,推出3款智能單車產品,截至眾籌結束獲得了247餘萬元的資金,支持人數為1461人。
到6月下旬,收到貨的眾籌支持者卻發現,所謂“潮牌智能自行車”的包裝箱上卻印著洛克菲勒的商標,說明書也是洛克菲勒智能自行車的,明顯貨不對板。此外,洛克菲勒和潮牌的產品質量也都遭質疑,不少網友發帖稱其存在配件與宣傳不符;智能顯示屏帶有明顯劃痕,做工粗糙;智能係統故障頻發;前叉存在工藝問題,花鼓及腳踏強度不夠,坐墊用料差等。
據7月下旬美騎網的報道,包括洛克菲勒、潮牌、巴爾紮克、BAT100、MOGGY黑貓5個在4家眾籌平台發起的6次眾籌,背後均是同一個老板——中德索羅門公司。今年2月,上市公司姚記撲克對其注資1.25億元的重組公告顯示,中德索羅門於今年1月31日重組的全資子公司多達15家,並非什麽創業團隊。
受前兩次眾籌的集體投訴影響,索羅門後麵的一次眾籌被平台中斷,一次眾籌未達標失敗,剩餘的兩場眾籌正在進行中。若眾籌金額屬實,索羅門從前兩次眾籌中募得的金額高達1000多萬元,若加上正在進行的項目,涉及金額超過2000萬元。
“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一位不願具名的創業公司負責人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索羅門的做法幾乎透支了所有智能單車創業者的信用,給後來者的眾籌造成了很大的負麵影響。
案例 智能單車掘金模式五花八門
已經落地的智能單車產品大體可分為整車、配件兩大類,多采取“硬件+手機APP”的方式以實現數據記錄、排名社交、定位防盜等功能。
但也有創業團隊放棄了APP,將“智能”體現在混合動力等功能上。對於其智能單車產品,一些創業者決定獨立造車來保證產品的完整性與體驗感,另一些則選擇了和現有的傳統自行車企業合作。相比同質化嚴重的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智能硬件產品,智能單車在一開始就呈現出五花八門的姿態。
思路一:獨立造車搶占細分市場
自行車是產業鏈高度成熟的工業產品,傳統的整車品牌一般隻有車架等主要部件由自己設計製作,輪組、變速係統等零配件均采購知名供應商的成品。在目前推出的智能單車整車中,獨立設計開發車架的隻有BiCi、700BIKE和曲奇單車幾家,定位細分市場需求。
去年11月發布的“啟孜BiCi”是國內第一款真正上市的智能單車,由上海的創業公司“基本概念”推出。BiCi采用碳纖維車架,451輪組(22寸),“智能”主要體現在騎行數據記錄、防盜報警、智能燈光等功能,並通過今年1月收購的騎行APP行者與手機連接。
由於定價偏高以及供應鏈問題導致的跳票和品質控製問題,BiCi至今三批線上預售銷量都不大。據稱今年基本概念的大部分精力將會從智能單車產品轉向騎行社區的運營。
如果說BiCi是最早上市的智能單車,700BIKE則無疑是名氣最大的。今年6月,700BIKE 策劃了一次“盲訂”活動,幾天內收到了兩萬多個預訂。7月19日,700BIKE正式發布了旗下4個係列的城市自行車新品。
眼下正在京東眾籌的曲奇單車,同樣選擇了自己設計的車架,單速版和變速版兩款單車分別定價1499元和1999元。截至記者發稿,兩款車眾籌金額已經超過213萬元,支持者超過7000人。
這個由創業團隊廈門趣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智能單車,除了在車上集成了LED燈、速度指示燈、GPS模塊和控製按鍵,甚至直接用上了美國高通的驍龍芯片作為“大腦”。曲奇單車創始人吳俊斌透露,其產品除了能提供數據記錄、導航、防盜,還能與“曲奇單車”手機app連接進行社交,聚焦18—25歲的年輕人群。
思路二:牽手傳統廠商專注智能配件
相比推出整車,從智能配件入手需要的資金少,難度也更低,是更多創業團隊的選擇。曲奇單車在整車眾籌之前,就先推出了一款“曲奇智能可穿戴騎行碼表”,並在京東眾籌上獲得了超過22萬元的眾籌金額,支持者1986人。
除了曲奇的智能可穿戴騎行碼表,還有包括青島菜鳥科技的“鳥蛋”、野獸騎行的智能把立、南京大學生創業團隊的馬蹄鐵智能碼表、自行車發電移動設備騎士魔方、趣動智能的運動車頭管等眾多智能騎行配件均在多個眾籌平台上走紅。
LIVALL也是從智能配件入手再推出的智能整車的創業公司。今年5月,LIVALL在京東眾籌推出了四款騎行裝備——LIVALL智能閃盔、智能閃控、手機支架以及踏頻傳感器。其中智能閃盔+閃控最低眾籌價399元,最終眾籌了107萬元,支持者4585人。
但在進入智能整車領域的思路上,LIVALL卻並沒有采取曲奇單車獨立造車的方式,而是選擇了結盟傳統自行車廠商。在宣布完成A輪融資的發布會上,LIVALL創始人兼CEO鄭波宣布與京東眾籌成為合作夥伴,同時與製造碳纖維自行車、中國自行車國家隊器材提供商——ZGL簽署合作協議。
此次合作達成之後,LIVALL將與ZGL聯合推出城市越野智能自行車“O2氧氣係列”3款智能自行車整車。
鄭波做智能自行車的思路很明確:先做智能自行車配件,然後和其他公司合作推出智能自行車。另外,通過對應的騎行社區增加用戶粘性。而與ZGL的合作可以讓LIVALL以較快、較輕的方式進入“智能自行車”領域。
思路三:“智能”不一定是互聯網化
不管是智能整車還是智能裝備,“聯網”功能幾乎都是智能化的標配。通過硬件聯網打造騎行社區吸引流量似乎成了智能單車產品的共同選擇。不過,也有創業團隊在這種“智能”麵前選擇說“不”。
深圳家信科技的創始人尹響林就是這樣一個人。今年6月,深圳家信科技推出的智能單車“Begin One”登錄京東眾籌,最終仍獲得了50萬元的眾籌金額和1168位支持者。
尹響林透露,創業團隊經過激烈討論,最終還是在臨近上線前決定暫時先放棄APP。Begin One把更多精力放在電動助力功能的智能化上,而將APP等社區運營類工作先往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