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時間:2015-07-22 00:00:00
去年中國市場進口DRAM總金額達到102億美元,吃下全球五分之一產能。為了減少入超,官方主導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大基金)”在全球大肆收購企業,透過進口替代,打造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
研究機構集邦科技統計,2014年中國市場的DRAM消化量金額為102億美元,占全球營業額約20%。其中,行動式記憶體(mobiles DRAM)在中國大陸的營業額就達到56億美元。顯示大陸在近幾年智慧型手機及行動上網普及後,市場強勁的消費潛力。
集邦科技指出,中國市場半導體包括處理器、手機晶片、DRAM、Flash,其進口額已超過原油進口額,進口替代將是中國未來重點政策。而從中國大陸與台灣DRAM業者的互動來看,無非是希望吸納台灣生產技術,來降低每年中國市場DRAM的入超。
另方麵,由於CPU、DRAM、Flash 3大項目占中國進口金額比例不小,中國半導體政策在該領域的後續策略值得關注。中國官方的國家大基金,便是藉由完善上遊產業發展自有技術,並綁定中下遊,成為一條龍的供應鏈。
如今年3月,國家大基金決定出手收購CMOS影像感測器大廠豪威(OmniVision)後,隨即再度買入利基型DRAM及SRAM廠矽成,分析認為,上述收購案明顯是為了建立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甚至有拓展未來物聯網發展空間的企圖。
專家認為,在近幾年的發展下,中國已從早期具備低廉勞動力優勢的生產製造國,轉變為具有消費潛力的發展中國家。調整策略、進行產業升級,是中國的必經之路。隻有當半導體發展成一條龍式的供應鏈,才能維持中國經濟成長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