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技術市場報
時間:2015-08-27 00:00:00
在智能化產品大行其道的今天,“智能”這個詞背後所帶來的東西日益不容忽視。對用戶來說智能產品代表的就是時尚、是潮流。而對生產智能產品的企業來說,智能象征的則是更多的利潤。撇開成本不談,從不同品牌的同類產品定價上,我們或許會發現企業對自己的智能產品究竟是怎樣一個定位。
盡管世界第一款智能手機出自IBM,但真正開啟手機智能時代的確是蘋果。所以在很長一部分時間裏,智能手機生產領域中始終是蘋果一家獨大。因為看到了用戶的產品的高度認可,大批手機廠商開始跟風生產智能手機,但此時的利潤已被攤薄,想如當初的蘋果一樣已不複可能。如今,這股智能化風潮刮到了自行車生產領域,大批企業開始跟風生產自己的智能自行車,這其中包括大批風生水起的互聯網企業。
雷聲轟鳴難見雨
如今,各家企業隻要一宣稱要做智能自行車,就立刻成了焦點,受人矚目。可以說,在智能自行車可謂不見實物一樣火。尤其是互聯網企業,一說智能化就立刻成了行業領軍者。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開始提出生產智能自行車的計劃。百度、小米、樂視是最早提出進入智能自行車領域的互聯網公司。
百度的DuBike雖然已經亮相過,卻至今還沒有正式發布;小米的智能自行車則始終停留在傳說中;而樂視大概得益於與傳統自行車生廠商飛鴿合作,所以跑在了最前方,成為第一個實現產品量產的。由此可見,從提出概念到實現量產還真不是件容易事,特別是對那些跨界企業來說。
是噱頭還是革命
有人說,智能化是自行車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有人認為,脫離了性能和騎行體驗的自行車無法走遠。這使得如今的智能自行車成為了風口浪尖上的產品。不可否認,很多智能自行車生產商在產品智能化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更多的產品被大眾批評為是自行車和智能手機的簡單疊加。
其實,很多互聯網企業投身智能自行車產業並非是真的要做車。他們之中有的是想要利用自身的互聯網優勢打造自己的社交
圈,有的是為了傳遞一種健康生活理念為後續的健康或運動產業鋪路。這樣看來,智能化自行車似乎已經超越了自行車革命的範疇,而更多地是“互聯網+”在行業發展中的應用。
定位多樣豐儉由己
智能自行車的價格大概是人們最關心的了。目前,很多智能自行車都采取差異化產品實施差異化定價的策略。比如近日樂視與飛鴿發布的三個版本智能自行車,售價就分別被定為3999、5999以及39999元。據天津飛鴿車業營銷中心品牌推廣經理高欣燁介紹,這三款車分別采用不同材質,所以產品價格也會形成差異化。斯塔利采用輕量化鋁合金,滿足普通騎行者的需求;西夫拉克為碳纖維版,滿足對自行車材質要求稍高的騎行者需求;而阿爾普迪埃為全碳版,整體配置更為高端,滿足高端騎行消費者需
求。而先前700Bike發布的後街、美術館、百花、銀河四大係列,也因為分別定位為輕運動街車、城市優雅漫騎車和折疊便攜車而定價2499-3299元不等。
對於騎行者來說,智能自行車或許是一個新鮮有趣的嚐試。但在產品選擇上不妨真正考慮一下自己的真實需求,不必非高端不追。
在各類產品紛紛邁向智能化的今天,自行車這樣一件大眾產品被卷入這一風潮一點也不意外。但智能化終究隻是自行車的修飾語,用來騎行的自行車才是其本質,所以智能化的設計也應該服務於騎行這一產品本身。智能化產品可以讓騎行更具有規劃性、可以讓人們養成更好的騎行習慣、可以激發更多人的騎行興趣,但卻不應該喧賓奪主,逾越自行車的本質。就像如今市場上已經出現和那些即將問世的智能自行車一樣,它們應該有明確的市場定位,應該有長遠的發展規劃,而不該是如曇花一現般的一陣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