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機械網
時間:2015-09-21 00:00:00
以“新常態2020產業願景與路線圖”為年度主題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在天津開幕。以下是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發表講話。
一、汽車產業進入新常態 自主產品質量和服務明顯提高
當前汽車產業發展進入新常態,汽車產業進入近十年的快速增長期,平均年增速24.3%,體現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最大的新車消費市場。技術創新取得明顯成績,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在政策開發、平台設計、試驗驗證、尾氣控製、電子係統開發等領域均取得長足進展。汽車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取得積極成效,2014年,行業平均燃油消耗量實際值為7.22升/百公裏,預計今年能夠達到6.9升/百公裏的規劃目標。新車排放控製方麵實施了國四的排放標準,也發布了國五的標準。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和推廣應用步伐不斷加快,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由過去2011年的0.033%躍升到今年上半年的0.614%,這個勢頭應該是很好的。今年1到8月份按我們新能源汽車合格證的統計已經到了12.35萬輛。
自主品牌產品品質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培育了一批在細分市場領域受到廣大消費者喜愛的本土品牌。2011年我國汽車產銷量結束了持續十年的高速增長,到2014年產銷量達到2372萬輛和2349萬輛,同比僅增長7.3%和6.9%,增速明顯放緩。今年增速還在進一步的放緩,根據中汽協最新的統計數據,1到8月份剛才前麵的同誌也講過,實際上汽車產銷量僅僅是略低於去年的同期水平。
新常態是金融危機以後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特征的準確概括,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型產業,汽車產業也有類似的特征。進入新常態,突出表現為產業增速由高速轉為中低速增長,產業結構朝著更加頻繁、產業發展依靠更多創新驅動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更加突出等等。
新常態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汽車產業發展的階段也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對於汽車產業發生的重大變化,在當前整個世界信息革命的大浪潮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對汽車產業的影響進一步深化,智能製造、互聯網+、大數據等國家重要部署將逐項予以落實。
二、新常態導致汽車產業發展形勢發生重大變化
市場發展進入新常態,市場競爭加劇的同時,也蘊含著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發展環境改善的重要機遇。市場由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一方麵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行業盈利能力將受到嚴重影響。今年以來整個汽車行業的利潤形勢確實不如以前,這種形勢可能在後麵相當長一段時間還會進一步加劇。我國部分企業可能會麵臨生產經營的困難,但是對企業帶來了兼並重組、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帶來了一個機遇,有利於實現優勝劣汰和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全球開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對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同時也為汽車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帶來了機遇。近年來,全球汽車產業發生深刻變革,信息技術、製造技術以及材料技術等新技術與汽車產業的融合加快,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互聯網企業積極進入汽車行業,無人駕駛技術正在重塑汽車新形態。
先進技術的更新換代和在汽車產業的應用越來越快,對我國汽車產業的技術研發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全球汽車產業的深刻變革的核心是新能源和互聯網等新興技術與汽車製造業的融合,而我國在新能源和互聯網方麵擁有起步早、機會多、發展快、差距小的優勢,為我國汽車產業利用新能源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加速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機遇。
節能環保形勢日趨嚴峻。國家不斷加嚴標準法規、技術競爭更加激烈,同時也為汽車產業由低碳、綠色轉型帶來了壓力和動力。我國要完成2020年單位GDP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國際承諾的低碳目標,並且要為完成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提出的我國在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的目標,在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的中長期低碳發展目標奠定基礎。這些目標,都對汽車產業的節能環保提出了嚴峻挑戰。
因此,汽車產業在不斷加嚴節能環保標準法規,比如我們四階段公布的2020年油耗標準應該是5.0升/百公裏,我們預計到2025年乘用車平均油耗還要繼續下降,到4升/百公裏左右。五階段的機動車排放標準也可能會在全國提前實施。但是,隨著節能環保法規的不斷加嚴,為我國汽車產業向低碳化綠色轉型帶來的既是壓力也是動力。這裏就體現在了黃標車和老舊汽車淘汰更新不斷加快,汽車產業循環經濟體係將逐步建立、綠色製造水平也將逐步的提升。
繼續加大對外開放,雖然加劇國內市場競爭,但也有利於本土企業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提升競爭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將對外開放作為經濟長期發展的新動力,不斷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營造有利於外商投資的政策和市場環境,國內汽車市場競爭肯定會越來越激烈。對外開放也還有利於國內汽車企業利用研發、技術、人才、市場、配套等國內外兩種資源提高競爭力。近年來,我國汽車行業企業技術品牌和經營管理的實力不斷增強,已經具備了走出去的能力,相信隨著我國積極實施“一帶一路”的戰略和加快推進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我國汽車企業走出去步伐將逐步加快,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生產布局,更加高效的進行市場資源的配置,加快融入全球汽車產業分工體係。
全麵深化改革和建設法治社會,將有利於優化汽車行業管理體製和營造更加公正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我們要加快對市場環境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加快推動製造強國建設,汽車行業也要轉變發展方式,為建設汽車強國做出不懈努力。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社會,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行政機關“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規定不可為”,推進政府權力清單製度等等,我認為這必將促進汽車行業法治化管理體係和行業管理效率的大幅提高,不斷放寬行業審批的同時,政府會更加注重節能環保、安全方麵的事中、事後監管。
汽車產業轉型麵臨的形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其影響也在逐步顯現。變化之中,既有挑戰也蘊含著機遇,我想我們應該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適應新常態,抓住機遇,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和智能網聯汽車、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實現行業法治化管理等方麵實現一些突破。
三、推動法治化管理,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汽車產業是製造強國建設的重要標誌性產業,而且我國汽車產業已經初步掌握關鍵技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企業集團和眾多汽車專業人才,同時擁有龐大的汽車市場,因此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建設我們的汽車強國,為更好應對發展形勢的變化,把握機遇,我們必須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重要部署,加快推進汽車行業管理製度改革,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把推動汽車產業由大變強作為未來若幹年產業政策的核心目標。
一方麵要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的原則,認真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全麵加快推進創新體係建設,推進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促進汽車實現節能目標。另一方麵,也要在行業管理上推進簡政放權,優化企業和產品準入管理製度,各部門按職責加強事中、事後的管理,建立科學、高效、符合國際通行慣例的行業監管體係。
要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轉型升級的基本手段,全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要加快完善以市場化為基礎、政、產、學、研相結合,注重整合創新、協同創新和集成創新,運作高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係,充分發揮產業聯盟的作用,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建立產業的共性技術平台,依托和整合現有的行業資源,推動建立汽車產業自創新中心,突破製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支持汽車企業自主研發,突破關鍵零部件壁壘,建立零部件公共研發和產業化的平台。
一如既往地支持行業企業搶抓機遇,占領未來汽車發展的製高點,在抓好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同時,還應該提前布局智能製造,推動汽車產業的智能化轉型,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加快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標準體係建設和關鍵技術自主研發體係建設,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的試點和示範運行,加快汽車產業智能製造戰略的製定和實施,提升汽車製造的數字化、服務化、協同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推動和培育汽車新業態和跨界發展的新模式。
推動法治化管理,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積極推動製定《車輛生產管理條例》,修訂相關法律法規,製定配套實施細則和技術法規的體係,建立長期有效的汽車行業法治化管理,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要求,製定針對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的管理辦法,進一步規範企業和產品準入。各地方政府也應該按照中央的要求,打破地方保護,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環境。特別是在節能與新能源的推廣過程中,地方保護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導致優勢企業不能很好的突出出來,這應該來說不利於我們的企業做強做大,到世界範圍內去競爭。
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快行政審批製度改革,減輕企業負擔。按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確定企業投資主體地位的原則,改革汽車投資項目的管理製度;建立統一高效的汽車生產企業和產品準入管理製度,推進現有產品準入管理的整合,推動完善汽車產品同一形式判定辦法,減少不必要的檢測項目,減輕企業負擔。同時要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規範汽車生產秩序,維護公共利益,健全企業退出機製。加強標準法規的建設,完善配套政策,全麵推動節能減排,要積極落實第四階段乘用車燃油消耗量標準,抓緊製定出台基於汽車企業平均燃油消耗量積分交易和獎懲辦法,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快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自主研發生產,加快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節能標準體係,加快製定適應我國道路行駛特點的中國工況,實施啟動乘用車燃油消耗量五型標準,重型商用車第三階段標準等重大標準的修訂工作。引導產業國際化發展,支持行業企業利用國際資源提高競爭力,要積極適應國家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的總體要求,利用國家間有關產能合作專項基金,例如中國拉美合作支持合作項目,加強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標準政策技術方麵的合作交流,特別是我們將牽頭進一步做好國際標準法規的協調,為企業產品出口海外市場和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創造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