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金融信息網
時間:2015-09-16 00:00:00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今年以來,中聯重科等工程機械龍頭企業經營情況不容樂觀,而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工程機械行業打開新的成長空間的大背景下,“走出去”成為企業應對困境的共同選擇。但是,在“走出去”過程中,企業卻麵臨著中國標準在國際上得不到認可的尷尬局麵,製約了企業的“走出去”步伐。因此,必須加快中國標準國際化推廣力度,爭取更多國際話語權。
企業加快“走出去”應對利潤下滑困境
截至8月底,工程機械板塊的上市公司陸續披露完了半年報。總體來看,形勢不容樂觀,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及徐工機械等幾家龍頭機械類上市公司的經營數據都不甚理想,盈利能力大不如前。其中,中聯重科上半年淨利潤約為虧損3.1億元,而上年同期的淨利潤為9億元。麵對如此困境,加快“走出去”成為企業的共同選擇。
據了解,上半年,徐工繼續布局全球研發,加緊歐洲、美國、巴西、上海四大區域研究中心建設布局;在產品層麵,係列巴西型、北美型當地化產品正加緊研發並將投放市場。上半年,徐工機械外銷收入達到16.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僅小幅下滑1.39%。
中聯重科也加速推進“走出去”和“走進去”的企業國際化進程,上半年出口銷售收入達到17.4億元,其中,建築起重機械、路麵及樁工機械境外營業收入同比增幅分別達到了69%和199%。
三一重工在半年報中提到,公司經營總體穩健,產品地位穩固,國際化水平穩步提升。上半年,三一重工國際業務保持平穩,實現國際銷售收入54.38億元,占公司銷售收入的40.53%。
“一帶一路”戰略為工程機械行業打開新的成長空間
《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其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呂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02年至2011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實現年均增長24.6%,在國際工程機械市場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從2012年開始,行業進入滯銷調整的發展階段,而“一帶一路”戰略則為工程機械行業打開了一個新的成長空間。
今年8月,在由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一帶一路”基建項目合作研討會上,徐工機械總裁助理、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劉建森介紹說,根據統計,中國建築企業在非洲市場中所占分額為48.7%,亞洲市場份額為17.3%,中東市場份額為16.4%,拉丁美洲市場份額為10.5%,歐洲市場份額為2.2%。據此估算,2015年中國建築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潛在市場空間可達4124億美元。而工程機械與工程量的相關需求彈性約為1.7%。山推股份常務副總經理李殿和坦言,這對於工程機械行業來說無疑是“久旱逢甘霖”。
呂瑩指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量和質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經在全球形成相對完善的服務體係和製造體係,在企業規模、品牌、技術、產品、服務等方麵已經具備了一定優勢。
加速“走出去”須跨越“標準”門檻
雖然目前工程機械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麵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和優勢,但是仍然不能忽視存在的不足和障礙。這其中,有一些不足是企業自身造成的,如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占有量少;而有一些是由行業大環境造成的,如在標準和認證方麵形成的進入障礙。
據了解,各國對工程機械產品的認證都不一樣,中東、東南亞都有自己的認證,再加上歐洲的CE認證,俄羅斯的GOST認證等等。呂瑩指出,國內的相關標準和國外的標準有差距,而且國內的認證和國外也不是一個體係,企業走出去的話,要在國外重新辦理認證,這說起來簡單其實比較複雜,對於企業來說,會帶來生產成本增加、周期加長,還會麵臨一些不確定因素。
業內人士表示,標準之爭背後,實質上就是中國企業和國外企業之間的利益之爭。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的競爭優勢之一就在於低成本、性價比高,而認證帶來的生產成本增加,則會逐漸削弱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的價格優勢。
加快中國標準國際化推廣,作為政府來講,應支持和幫助行業組織加強出口產品標準和認證工作,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快認證國際合作,大力推廣中國標準,推動中國標準、認證等境外互認,爭取國際更多話語權。
作為企業來講,“走出去”一定要有“標準”意識,在進行產品設計、製定市場開拓戰略時,必須提早進行研究和準備,避免因為標準和認證滯後而貽誤占領市場的最佳時機。呂瑩提醒企業,國外的認證代理機構在國內也有分支,企業可以充分利用。
在這方麵,一些走在前麵的企業已經嚐到了“甜頭”。例如,在歐洲市場上,徐工完成了百餘款產品適應性改進和CE認證,豐富了適合歐洲市場的產品並建立了良好的售後口碑,2015上半年海關數據顯示,出口到德國、瑞典等歐洲國家的產品中,徐工品牌位居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位。
業內人士認為,有實力的工程機械企業應該爭取更多機會參與到國際標準製定中,這將有利於推進中國優勢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