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家電網
時間:2015-09-30 00:00:00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這些年日本電子巨頭走向衰弱的消息不時見諸報端,已經讓人司空見慣。大家都知道日本電子巨頭們快不行了,可是知道了這些企業究竟滑落到什麽程度,還是會令人大吃一驚。
最近,風靡一時的液晶產品巨頭夏普公司因經營惡化,不得不出售總部大樓,並同時轉賣附近1萬1000平方米的土地。按照日本媒體的說法,這就相當於“傾家蕩產”了。
其實,夏普的“難兄難弟”還不少。在日本,大名鼎鼎的電子巨頭裏,東芝、索尼、鬆下都陷入了業績不佳、股價下滑、赤字累累的困境。日本電子產業五大巨頭??日本電氣、鬆下電器、富士通、夏普和索尼在過去12年裏市值蒸發了2/3。其中,日本電氣的市場份額在過去10年中減少了90%。日本《東洋經濟》雜誌對過去10年間赤字企業的排名顯示,鬆下、夏普、索尼分別高居第2、3和11位。
毫不誇張地說,曾經創造“日本經濟神話”的電子巨頭們,已經站在了懸崖邊緣。“等到我們的下一代長大,這些品牌會不會已經成為曆史的記憶?他們的輝煌是不是隻留存在博物館裏?”一位日本網友悲傷地寫道。
那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日本電子產業的發展經驗,曾經被不少國家奉為“教科書”。然而,大家現在開始懷疑,學習日本經驗最後會不會讓自己重蹈覆轍。
日本電子巨頭們為什麽會黯然失色?自然災害、日元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等,專家學者們給出了很多答案。可是,即使這些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日本電子業也未能走出低穀,反而越來越艱難。似乎有一種無形的東西,死死捆住了他們的手腳。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種東西,或許就是曾經塑造日本經濟輝煌的“工匠文化”。日本電子企業發展的瓶頸,也植根於此。
多年來,日本被譽為“工匠”國家,崇尚“匠心”精神的“日本製造”,一度成為優質的代名詞,並在電子製造業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這種意識模式,在資源沒有充分實現全球流動,產業沒有實現“模塊化”的年代,是一種巨大優勢。對於差異較大的個性化產品也是一種優勢。可是,對於電器這種技術標準統一、需求差異不大的產品,早已轉化為劣勢。
日本電子製造專注於硬件的改進程度、產品種類的豐富程度,也囿於其中。然而,當今的電子產業恰恰是拚軟件、拚速度的時代,蘋果公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例子。縱觀日本電子產業界,還死死抱住硬件不放,對於更能提升用戶體驗的軟件視而不見。偌大一個日本,互聯網搜索引擎用的是美國雅虎與穀歌,手機一半以上使用蘋果,將本國市場拱手讓人。固執的“工匠”們在軟件創新方麵嚴重落後,是日本電子製造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
此外,“工匠文化”導致日本電子製造滿足於向“……之最”發起衝擊,卻忽視了普通用戶的關注,即價格、設計和便利性。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無謂的“之最”追求,隻會削弱電子產品的價格優勢。
其實,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本來無可厚非,可是一種文化一旦缺乏融合與變通,就會妄自尊大,就會形成路徑依賴,就難以適應時代的變化。或許正是因為對“工匠文化”過於自負,始終不願做出絲毫改變,才讓日本電子企業逐漸走向了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