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海洋石油報
時間:2015-11-06 00:00:00
國際油價的持續低迷,在重創石油生產商的同時,也極大地拖累了關聯產業。據Rystad能源分析公司的估計,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削減的投資額將高達2000億美元。今年以來,殼牌公司、雪佛龍公司和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等多家企業已延遲或取消了多個油氣建設項目。
市場盤子變小,同行競爭更加激烈,海工企業進軍海外勢必將麵臨更大的挑戰。對於這一變化,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總經理楊雲認為,危機中暗藏機遇,國內海工企業要善於揚長補短,敢於參與國際競爭,提升企業的國際化水平。
低油價改變海工市場需求格局
過去幾年,國際油價持續高位運行,國際石油公司的平均桶油成本也日漸上升。此輪油價斷崖式下跌,使得石油生產商們不得不過起緊日子。
楊雲分析,“新常態”下,油公司對低成本總包服務的需求將更加強烈,高油價下的奢華產品正在向簡化、低成本回歸,服務價格成為最核心的競爭力。油公司對低成本的追求,正逐步打破貿易壁壘,使新興的工程公司獲得了參與競爭的機會。對部分企業來說,由於收入的銳減,出現資金緊張的局麵,還需要金融服務的支持。在此情況下,歐美高端工程公司尋求與建造成本較低地區的工程公司的合作已成必然趨勢。
國內海工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海工設計、陸地建造、海上安裝等能力。除此之外,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相對較低,政府積極支持企業向海外發展,國內海工企業無論在價格、資源、政策還是融資等方麵,都有著很強的優勢,對國外油公司來說,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同台競技國內海工企業需克劣勢
當然,對國際石油公司而言,低成本並不是唯一考量因素。進軍海外,與歐美企業同台競技,國內海工企業還需克服一係列內外掣肘,如國際化人才短缺,國際項目運作經驗不足,技術落後、設計采辦建造一體化能力不足和國際采辦能力較弱等問題。
結合長期的海工領域工作經驗,楊雲就國外項目和國內項目執行的不同談了自己的看法。
從成本管理來看,國內項目成本控製一般取決於業主的預算,國外項目成本還受人員簽證、材料設備清關、勞工政策、匯率、自然環境等影響,如果處理不好,對項目成本影響很大。QHSE管理和進度管理方麵,國外項目業主一般比國內項目業主要求更為嚴格。範圍管理方麵,國內項目對邊界的定義一般較為模糊,執行風險較大,而國外項目一般自投標時就有嚴格界定,並將工作範圍清晰地載明在合同當中。
揚長補短深度參與全球競爭
針對國內海工企業現狀,楊雲就深度參與國際競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要抓住國際油公司對低成本的需求,在建造領域擴大市場;二是要適當引進國際雇員、提升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三是要按照國際標準,嚴格要求,提升船隊管理水平;四是要發揮合作共贏的策略、與國內外工程公司合作開拓市場;五是要采取長期戰略協議、發掘更多合格供應商等措施提升國際采辦能力;六是培育國內供應商共同開拓國際市場,提升EPCI的競爭優勢;七是與國內金融企業聯合,利用融資優勢提升競爭力。
分區域來看,在東南亞,要通過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整合當地資源,提升EPCI的總包能力,從中低端建造市場挺進高端市場,重點發展邊際油氣田和平台拆除市場;在中東,要完善岸基支持,聯合當地合作夥伴,重點發展大型平台建造、海上安裝及維修拆除市場;在南美和西非,要以浮體、深水、水下市場為主,重點發展FPSO、鑽井船市場,通過聯合當地企業或增加當地投資,提高本地化程度,整合內外資源,形成FPSO總包+運維產業鏈。
深水油氣開發的技術暢想與實踐
隨著淺海油氣開發技術的成熟,近年來,中國海油加快了向深水領域進軍的步伐。與此同時,海洋工程裝備技術也正麵臨著新的挑戰和考驗。在9月17-18日召開的中國油氣論壇--2015海洋油氣工程技術專題研討會上,來自海油各所屬單位的技術專家們,圍繞著深水油氣開發,展示了當前正在推進的工程和裝備技術方案。
圓筒型FDPSO
圓筒型FDPSO(浮式鑽井生產儲卸油裝置,floatingdrillingproduc-tionstorageandoffloading)是一種新型的可在深水油田應用的集鑽井、生產、儲卸油於一體的浮式裝置,相當於圓筒型FPSO和圓筒型鑽井船的結合。
相較於船型浮式結構物,圓筒型浮式結構有較長的疲勞壽命,運動性能更優,可搬遷、可重複利用,適用於南海深水邊際油田的開發,並能擴展到赤道幾內亞和剛果等海外區塊的深水項目中去。
據總公司工程建設部總經理楊樹波介紹,目前,海油聯合SevanMarine公司,以流花16-2油田為目標,正開展FDPSO的研究工作。該裝置橫搖性能優於船型裝置和半潛式裝置,垂蕩性能與半潛式裝置相當,將具備5.4萬噸~7.3萬噸的原油儲存能力,鑽修井能力達到5000米,不考慮台風因素,鑽井作業效率可達98%。
幹樹SPAR鑽采儲運平台
幹樹SPAR鑽采儲運平台(SPARDrillingproductionStorageOffload-ing,SDPSO)基於傳統的SPAR(立柱式)平台,集鑽、采、儲、運功能為一體,具有鑽完井和幹樹采油能力、大量儲卸油能力(50萬桶以上),適用水深範圍廣,總體運動性能好。
與傳統的雙平台深水油田開發模式相比(如張力腿平台+FPSO),SDPSO模式僅需一個浮式平台即可實現鑽采儲運功能,能夠節省油田開發總成本的30%以上,節省運營成本近50%,可適用於深水中小型和邊際油田的開發。
海油工程北京高泰深海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晉透露,該項目已被列為總公司重點研究項目,科研人員已開展了水池模型試驗和油水置換試驗,概念設計通過了美國船級社的審查,獲得概念批準(AIP)證書。
FLNG
FLNG(浮式液化天然氣儲存裝置)相當於一個海上的天然氣液化處理廠,是一種集海上天然氣開采、處理、液化、儲存、外輸為一體的新型海上氣田開發技術。與陸地處理終端相比,FLNG不需要浮式平台、長距離外輸管線和陸上處理終端,經濟性較好,所有生產處理設備占地麵積小,工程設施建造周期相對較短。
研究總院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中海油深水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謝彬介紹,海油自2008年開始FLNG的技術研究,截至目前,已在FLNG液化工藝、船型開發、裝卸貨技術等方麵取得了顯著進展,具備了基本設計能力。“十三五”期間,海油將形成新型裝置工程應用的技術體係,加快新型裝置的工程應用。
持續推進深水裝備發展
從激蕩回歸平靜,國內海工產業界對“中國製造2025”的討論也趨向深入。在今年的中國油氣論壇––2015海洋油氣工程技術專題研討會上,業內人士就中國未來的海工裝備發展路線圖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總公司副總工程師曾恒一認為,中國海洋石油的未來在南海,而南海油氣開發的重點在深水,提高我國深水油氣工程及裝備建造能力是“中國製造2025”的客觀要求。
從1996年流花11-1油田的建成,到2014年荔灣3-1氣田的投產,18年時間,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實現了從300米水深到1500米水深的跨越。在海洋油氣工程領域,經過“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科技攻關,初步建立了深水油氣田開發工程基本設計的技術體係,初步構建了深水工程專業設計軟件和技術標準體係;基本具備了深水工程總體開發方案設計、基本設計和技術支持能力,被國外公司壟斷的部分高端深水產品國產化取得實質性突破;初步形成了中海油深水研發和設計隊伍,涵蓋鑽完井、浮式平台、深水海管和立管、流動安全保障、水下生產係統等專業方向,專業配套基本齊全;可以為中國南海及海外深水油氣田開發工程方案研究和設計提供技術支持。
盡管如此,在曾恒一看來,國內深水工程技術和裝備仍然與國外有著10~20年的差距。國內深水海洋裝備數量較少,形式單一,沒有形成係列化、差異化的深水作業團隊。國內關鍵設備的配套能力較低,特別是一些大型裝備的國產化配套比例還不到20%,一些高端設備幾乎全部靠國外引進。
從鑽井作業水深來看,國外已經超過了3000米水深,目前國內最大作業水深還隻有2415米。從已投產浮式平台來看,國外有250多座,而國內隻有18座。水下井口投產數量上,國外有6000多套,而國內隻有64套。水下井口最大回接距離上,國外是143公裏,而國內隻有78公裏。“直觀的數量比較也許有些過於簡單,但至少說明我們在深水油氣開發方麵才剛剛起步。”曾恒一說道。
曾恒一介紹,圍繞著深水油氣開發,海油將從八個方麵,持續推進深水油氣工程和裝備的發展:一是優化深水裝備的設計,推進關鍵設備的國產化;二是積極推動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走出國門;三是推進第七代半潛式平台的研發;四是建設大型浮式核動力南海遠程補給基地;五是推動南海深水水合物的開采;六是建設南海大型溫差能發電平台;七是擇機建設深海空間站建設;八是推進深水應急作業裝備應急係統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