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市自行車協會網
時間:2015-12-04 00:00:00
一提到價格戰,馬上就會聯想到企業讓利促銷,事實確實是如此。電動車產業發展史,就是一個企業單輛車利潤減少、企業規模不斷做大、進而實現規模效應的過程。如果一家企業無法做到這一點,那麽其他的企業就會後來居上,把你踩在腳下,而你逐漸沉淪、萎縮直至消亡。
今年電動車產業遇到的問題是,幾乎所有企業的銷量在減少,而利潤在急劇地下滑,更要命的是,更多的企業都希望盡快讓產值轉化為利潤,而市場消費則出現持續性的低迷,導致企業規模難以擴大、利潤的實現變得十分的艱難。很多人覺得,電動車價格戰的企業都在虧損,小編認為整車企業在打價格戰的過程中,不會出現虧損,而且規模越大的企業即使打價格戰,虧損也會很小,原因在於:
整車企業處於產業鏈的前端。一旦要打價格戰,整車企業就會把所有的虧損壓力向下釋放到幾乎所有的配套企業那裏,或者象征性承擔部分的虧損,零部件企業不得不服從。實際上零部件企業的利潤豐厚,譬如電機從剛開始的時候毛利有60-70%(簡直是暴利!)而到了現在還有20-25%的毛利。部分如出口電機現在的毛利仍然高達30%以上。電摩之類的控製器,其毛利更不用多說了。即使價格戰打得最慘烈的電池行業,天能與超威等十餘家企業也獲得了利潤,上半年兩家都賺了幾個億。
民營企業調節功能非常強。電動車不像國有的鋼鐵、汽車等行業,近年來出現了大麵積的虧損。這些企業虧誰的?不就是虧國家的嗎?這些企業很容易從銀行等渠道搞到資金,即使虧損,銀行等渠道會向這些企業輸血。相反,電動車企業能像鋼鐵汽車企業那樣搞嗎?不行的。虧損的錢都是老板自己肉裏的錢。即使會虧,也不會大虧,虧了一點馬上就會想辦法賺回來。這就是企業屬性所致。因此,電動車行業再怎麽打價格戰,也隻是行業自身調節的過程,是行業淨化與發展的過程。電動車行業的價格戰將真正體現適者生存的原則,沒錢你想打價格戰也沒有資格。
款型的變化幫了大企業打價格戰的大忙。整車企業打價格戰非常容易,隻有拿出幾款整個行業都在熱銷的產品降價銷售,能立馬受到效果:中小企業同質化的產品就會遭殃。實際上大整車企業的製造成本以及采購成本要比中小企業低的多,企業在打價格戰中,可能會把純利潤減去一半或更多,但不會虧損銷售。目前,大企業還不會做這麽傻逼的事情。至於聽說有的大企業在虧損銷售,其原因是庫存量過大,但這是道聽途說而言,根本沒有真實求證過,企業也不會告知。今後幾年是否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則另當別論了。
因此,不要過分解讀價格給行業帶來的不利的問題,根據業內人士的判斷,未來幾年電動車行業利潤總體將還會減少,行業高度整合洗牌的過程加快。別替這些打價格戰的企業擔憂了,它們都是賺錢的,電動車企業都是民營或私人企業,老板可以不賺錢,但是他們會傻到虧本打價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