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時間:2015-12-08 00:00:00
美國《國防》雜誌近期刊發題為《軍用3D打印項目麵臨挑戰》的文章,指出軍用3D打印技術推廣應用的若幹障礙,其中之一是可能麵臨電子戰攻擊,甚至因信息泄密導致被敵人篡改數據,製造出不合格部件。
文章稱,盡管3D打印技術存在著顯見的優勢和迷人的發展前景,在快速成型、減少庫存、縮短後勤供應鏈、降低後勤保障費用等多方麵具有許多優勢,但要真正在國防係統中推廣該技術,還需要克服若幹障礙。
首先,如何認證3D打印的部件?通過傳統工業流水線生產出來的部件都是標準化和相互一致的,原始製造商會保證製造品的質量;而采用3D打印技術生產的部件不但數量少,而且通常是應急狀態下操作的結果,不可能立即獲得原始製造商的認證,也無法保證打印過程在其他機器上是可以重複的。尤其是在航空係統中,打印出來的部件不但需要保持被替代部件的材料屬性,而且外表屬性如噴漆、光滑度、韌性也應相同。但由於原始製造商並不參與所有的3D打印環節,因此,飛機上就可能裝上沒有得到廠家認證的替換件,從而給飛行帶來潛在危險。
其次,開展3D打印如何規避知識產權問題?3D打印的對象經常是正規製造商製造出來的零部件,但國防部或正規製造商卻不能為每一次3D打印辦理許可。因此,就像複製正版圖書一樣,開展3D打印可能會引發侵犯知識產權的問題。目前,美國防部和工業界正在研究3D打印涉及的法律問題,以便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文件、模型掃描和打印過程都能合法地進行。
再次,如何培訓3D打印機的操作手?部署在一線或前進基地的3D終端用戶應會操作CAD文件,還應具備一定的工程知識。將來的培訓目標是使這些終端用戶成為專家(熟悉3D打印)和“多麵手”(熟悉材料、工程製造、機械安裝),這樣才能“玩轉”3D打印。
最後,如何應對3D打印可能引起的電子戰問題?開展3D打印,肯定會涉及CAD文件的傳遞問題。不管是網絡傳輸還是U盤複製,該過程都可能發生3D打印機受到直接或間接攻擊的問題,甚至會造成產品數據泄密或數據被篡改而製造出不合同部件。文章指出,在這方麵,美國國防部不但要加強自身網絡係統的安全,還需加強對相關工業企業的監管。顯然,這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總之,在考慮采用3D打印技術製造某個具體部件時,除了慶幸3D技術帶來的快捷、方便和低成本之外,還要考慮製造質量、製造量等顯而易見的問題以及保密、人才準備、原始製造商產權保護問題。
文章分析稱,有鑒於3D打印技術中還有眾多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美國國防部會在未來的10-20年之間對3D打印采取“漸進”而非“革命”的態度,即逐步將比較成熟的3D技術引入其後勤保障領域,動作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