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機床商務網
時間:2015-12-09 00:00:00
自從《中國製造2025》綱領性文件發布並被確立為未來國家戰略方向,國內對此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從兩會上提出概念,到發展綱要的發布,最終預期該主題將成為未來“十三五”規劃的重點部分,中國版的“工業4.0”熱的發燙。
今年終究是“中國製造2025”這一主題的蓄勢之年,甚至將是明年乃至“十三五”期間的長期主題。而在《中國製造2025》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智能製造。順應“互聯網 ”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以設備互聯為基礎,打造物聯網。
為什麽要發展智能製造?因為它是製造業的基礎,是轉型的先決條件。近年來,各國為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縮短研製周期,製訂多項先進製造發展戰略與規劃,調整產業架構,促進產業轉型,急需用智能製造提升能力和效率。
如今,《中國製造2025》帶給了我們豐富的想象空間,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金融市場,隻要與其掛鉤的企業似乎都熱的發燙。而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總是殘酷的。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發現,我們仍然受困於專利技術貧乏,逐利的商業意識等問題而無法快速實現質的飛躍。這也預示著,要實現真正的智能製造我們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工信融合”下的轉變
11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企業技術升級改造,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會議認為,加快企業技術升級改造,使“中國製造”強筋健骨,提質增效,形成競爭新優勢,是改善供給和擴大需求的重要舉措,既是當務之急,更是長遠大計。
現階段,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麵,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時代已經到來,其主要特征是信息技術與工業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簡稱:“工信融合”)
在我國經濟轉型之際,中國經濟發展正在慢慢放緩,那種拚規模和拚產能的老路顯然已經無法適應,作為目前工業設備加工製造上最重要的設備之一,機床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將成為傳統製造業轉型的突破口。
我國是世界上機床消費的第一大國,但由於我國數控機床在設計、材料、工藝、零部件加工等方麵與國外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國內中高端數控機床的生產能力很低,每年仍需從國外進口大量的高檔數控機床設備。而未來機床的發展趨勢逐步向自動化、智能化、綠色方向發展。
“智能機床的出現可以有效地將人解放出來,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勞動力成本,同時也能使機床在生產過程中製作更加精密。”石家莊中山模具廠廠長毛文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智能機床的出現,為未來裝備製造業實現生產自動化創造了條件。其融合了精密製造技術以及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是今後機床的主要發展方向。
智能機床可以在其工作中,能夠監控,診斷和修正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偏差,並且能為生產的最優化提供方案並且實時調整,這是傳統機床無法做到的。毛文奎表示,智能機床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並且相對於傳統機床來講,製作精密零部件會更加容易和便捷,還可以減少廢件的產生,降低生產成本。
此外,智能機床由於高度自動化,可以減少人力成本的投入,讓人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更多智能機床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對於傳統製造業的轉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免去繁瑣的操作,將人力更多地從重複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接近自動化甚至實現全部自動化。
有相關分析稱,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與傳統機床的相融合,使機床朝著數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數字化製造裝備、數字化生產線、數字化工廠的應用空間將越來越大;而采用智能技術來實現多信息融合下的重構優化的智能決策、過程適應控製、誤差補償智能控製、複雜曲麵加工運動軌跡優化控製、故障自診斷和智能維護以及信息集成等功能,將大大提升成形和加工精度、提高製造效率。
不過,雖然我國一直致力於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機床,但現階段來看與工業生產大國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專利技術的貧乏仍然是製約我國智能機床發展的主要原因,而企業們對研發和創新的擔心也不利於我國智能機床的發展。
問題仍存
從模仿組裝到引進吸收,再到收購合作,中國製造與對手的距離越來越近,遭遇的技術封鎖也越來越嚴。但實現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是邁向“中國智造”的必經之路,重構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體係,是中國製造轉型中國智造的必闖之關。
“我國智能機床的主要研發單位仍是舊國有企業偏多,但國有企業有其弊端之處就在於,對於創新似乎有點畏首畏尾。”一位不願具名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由於國企領導大多采用任命製度,而且大多有確切的任期。一些國企領導認為,搞創新成功可能是應該的,一旦失敗則可能名利雙損,也正因為此,一些企業對創新一直抱有謹慎態度。
相關人士表示,一些國企對創新有難言的苦衷:一是製造業本來利潤微薄,大量研發投入會吃掉利潤,業績不會好看。二是企業董事長,往往幹幾年就會換個地方,缺乏長遠創新戰略。三是研發投入超過一定額度,企業就難以做主,有關事項需要上級主管部門審批。
然而不創新就無法掌握核心技術。石家莊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胡偉告訴記者,“國外對中國的技術渴求限製越來越嚴,在無法走‘捷徑’之時,如何能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機床成為我國機床行業甚至整個製造業轉型的關鍵。”
此外,我國對智能製造並沒有統一的標準,這也阻礙了我國智能機床的健康發展。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指導,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日前主辦的首屆裝備製造業“標準化 互聯網 智能製造”國際論壇上,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物聯網中心主任、中國智能製造綜合標準化工作組秘書處胡靜宜就提出,標準是智能製造能否成功的關鍵,標準將引領智能製造深入發展。
在信息化大變革的背景下,標準化成為智能製造係統互聯互通的必要條件。專家表示,實現智能製造需要構建龐大複雜的係統,信息係統、生產製造係統、自動化係統在產品的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全生命周期中要協同互動,就需要協商一致的標準作為保障。此外,標準化的術語和定義可以幫助各參與方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實現整個行業的緊密合作。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發達國家數控機床產量數控化率的平均水平在70%以上,產值數控化率在80%-90%左右。而我國雖然機床行業的產量數控化率正在逐年提高,但是整體數控化率仍然較低,因此我國數控機床的發展尚有較大潛力。
政策扶持仍是關鍵
工業水平看裝備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水平看機床,足以看出作為“工業之母”的機床業在工業中的重要性。我國是世界機床製造第一大國,但同時也是世界第一大機床進口國。造成這一矛盾局麵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機床技術水平落後。
有相關報道表示,國內機床行業陷入一個很難破解的局,常規產品市場嚴重下滑,造成整體產量下降,收入下降,人員流失較大;專業技師、專業設計人員偏少,研發高性能產品資金投入大,融資困難,其收益遠低於預想,開發新產品處於兩難境地;銀行方麵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力度差,造成很多客戶企業資金不足。
毛文奎告訴記者,近些年我國機床需求下降明顯,雖然我國機床行業在過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核心技術依舊掌握在國外相關企業手中,同質化過於嚴重造成我國機床行業仍舊以低端產品為主,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胡偉表示,想要改變我國機床行業現存問題還需要政策扶持。他告訴記者,政府應該加大對智能數控機床的扶持力度,減少稅收,鼓勵放寬銀行對數控機床企業的資金,使這些企業可以集中精力加大機床關鍵部件的研發能力,從而最終形成機床製造企業的配套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此外,還應該加大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強化各類職業院校、大專院校相關機械製造類專業建設。鼓勵大專院校、科研單位、中介機構和企業緊密結合,使技術、成果、人才、設備等創新因素能有效集合起來,提高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胡偉告訴記者,去同質化將成為機床行業的主要目標,機床行業的競爭已經轉變成了技術和創新的競爭,各類型數控機床企業都在謀求新的發展和整合。通過整合可以減少行業間的無序競爭,提高科研能力,從而促使我國機床行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