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機械網
時間:2015-11-25 00:00:00
連日來的持續降雪使北方較往年提前進入冬季,有傳言稱今年將是30年來最冷的冬季,盡管傳言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支持,但是人們已經充分領教了初冬的凜冽。聯想到近兩年的工程機械市場,人們也多用“寒冬”“低溫”等詞語來描述持續低位運行的行業形勢,關於行業發展趨勢的討論也不絕於耳。誠然,天氣遭受寒冬可以多穿衣物禦寒,而工程機械行業遭遇“寒冬”則需要多方麵、長時間的調整來恢複正常發展。令人欣慰的是,盡管當前的工程機械市場遭受“寒冬”,但是工程機械行業極其相關產業並未坐以待斃,而是積極采取各種措施應對,在國家政策以及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工程機械企業將減少“寒冬”時間,盡早迎來春暖花開。
傳統企業轉型 “互聯網+”助力行業調整
毋庸置疑,“互聯網+”將成為本年度排名靠前的熱詞之一,社會各界掀起的“互聯網+”浪潮不僅僅為傳統企業打開了發展的另一扇窗,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而相對於傳統的工程機械行業來講,互聯網浪潮的衝擊使本身就處於“水深火熱”的工程機械企業不得不再次審視自身,在轉型中恰當的引入互聯網。
互聯網的發展對於傳統工程機械企業來說是機遇更是挑戰。在與諸多工程機械企業管理者的交談中記者發現,幾乎所有的工程機械企業都想觸電互聯網,但是大部分企業還不能清楚的知道以怎樣的方式實現“互聯網+”。當然所謂“亂世出英雄”,在當前諸多企業都處在迷茫階段的時候,有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先於其他企業在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上有所收獲。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柳工、徐工、中聯重科、三一為代表的傳統企業在電商平台上已經取得初步成果。無論是借助第三方平台還是建立自己的電子商城,都根據自身企業的現狀找到了其發展電商的道路。
事實上,互聯網不僅僅是幫助企業進行產品營銷的一個平台,它身後還能反饋出諸多更有價值的內容來幫助企業進一步發展。在以“大數據”為引導的新商業模式下,互聯網更是幫助企業進行大數據收集分析、定向發展的重要支撐,無論是傳統的工程機械企業還是新興的互聯網公司都要依托大數據來規劃企業的精準化發展。
積極走出去 “一帶一路”疏通海外通道
企業走出去是國家曆來倡導的話題,但是由於受到國家政策特別是國外貿易政策限製,大部分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尤為艱難,特別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大國,隨之而來的技術壁壘、價格壁壘等限製不利於工程機械企業順利的走向海外,所以在此形勢下,我國的裝備製造業一直沒能順利的實現走出。
為了促進我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國家於今年提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其範圍涵蓋中國乃至世界的大部分國家,同時開放的一些優惠政策為我國的工程機械企業走出去疏通了通道。在此基礎上,以徐工、三一、中聯重科為代表的企業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布局產業,三一重工勝訴奧巴馬的案例更是證明了我國工程機械企業走出去的勇氣與決心,同時還有一大部分企業在積極籌劃加速走出去的步伐,讓中國的工程機械品牌享譽全球。
從短期來看,在國內行業下滑的今天,工程機械企業走出去是在開拓企業發展的另一市場,幫助企業減輕行業下滑帶來的壓力。長遠看來,工程機械企業布局全球更有利於我國的裝備製造業向“高、精、尖”的方向發展,對順利實現我國“中國製造2025”以及“智能製造”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加強研發 “智能製造”引領行業創新
產品研發是一個企業永遠不能停歇的腳步,任何一個企業都應立足於產品的研發來獲取市場,特別是在當前工程機械市場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形勢下,加大產品的研發力度是企業占領市場的重要途徑。市場的供應過旺使得用戶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也同時對企業的研發水平越來越高。在國家大力倡導“智能製造”的形勢下,工程機械企業加大研發力度迫在眉睫。
中聯重科研發的101米碳纖維臂架泵車就是其在行業低位運行形勢下加大研發的傑作,該產品打破了行業的多項紀錄,以更加智能化、精準化的作業成為行業內的神話,其市場也是非常可觀。與此同時,徐工、柳工等生產的設備更加注重差異化生產,以更高科技的設計滿足用戶的多方需求。工程機械企業的研發推動著我國的工程機械產品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也推動我國順利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目標。
總之,我國的工程機械企業正在適應市場形勢做出戰略調整,在行業發展低迷的形勢下開辟另一塊天地助力企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