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艾肯家電網
時間:2015-12-01 00:00:00
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瞬間在各行業引發高度熱議。消費拉動內需無疑會創造更多機會,但亟待企業引起重視的一點是:我國消費結構變遷,需要創造出怎樣的產品才能迎合市場需求?
誘人的蛋糕未必都能吃到自己的嘴裏,2015年迫於內外銷需求放緩,家電行業不少中小企業已經停產、關門,主流品牌通過價格戰、電商新渠道等途徑消化庫存。另一方麵,中國消費者海淘之勢洶湧,消費金額持續刷新。再加上科技助推,消費結構、消費習慣發生極大改變,隨著《指導意見》的出台,家電企業該如何借勢而上呢?
華泰證券研究所11月底發布的報告認為,應該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麵來把握中國消費結構變遷。需求角度主要由三個因素組成:收入水平、人口年齡結構、消費心理和理念,供給角度受到技術進步的影響最大。
詳細來說,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居民消費結構中必需品占比下降,耐用品和奢侈品消費比重升高。啞鈴型人口結構刺激兒童、老年人消費機會,母嬰、教育、醫療、旅遊、養老、娛樂、體育等產業前景廣闊。消費理念方麵,消費者更加注重環境、健康和個性化追求。供給側,互聯網+、工業4.0、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網購、移動端支付等消費模式大行其道。
涉及到家電板塊,圍繞智能家居展開的技術革新、產品更迭、提升服務等都將是未來的主流趨勢。目前,一線品牌提前建立智能化平台,如海爾U+,美的M-smart等;細分化產品層出不窮,如美的廚房空調、兒童空調,海爾互聯網工廠的定製家電;互聯網公司與製造企業形成軟件+硬件的合作,阿裏雲與眾多家電企業攜手推出雲家電,以broad link為代表的公司為家電企業提供智能化服務;電商銷售占比和增速仍然持續提升,零售終端不斷向農村延伸,移動端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在國家政策、市場環境、企業等多方麵力量的共同作用,家電製造業的成長空間非但沒有減小反而延展至其他領域:格力增加了手機業務,美的、TCL等進軍金融行業,海爾旗下日日順是中國三四級市場領先渠道綜合服務商。與此同時,樂視、小米等外來企業利用自身互聯網元素優勢,為家電板塊提供了全新的生存樣本。
接下來家電企業會加速互聯網進程,路徑分化逐漸明顯,市場格局出現變動,轉型在所難免,對家電從業人員也有了全新的要求,而這一切的變革都源於消費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