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太陽能新能源網
時間:2015-12-30 00:00:00
為加快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大力提高太陽能開發利用水平,近日國家能源局在“十二五”太陽能產業發展基礎上,研究起草了《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了 “十三五”期間太陽能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和主要任務。2015年12月15日,國家能源局相關機構印發了《關於征求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意見的函》。並要求上述單位於2015年12月30曰反饋至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
下文為來源於國家能源局太陽能利用“十三五”征求意見稿掃描件,《節選》了太陽能光伏內容,且由於內容較多時間倉促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諒解。如有疑問,請以國家能源局公布的版本為準。
太陽能利用“十三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
一 、 發展現狀和麵臨形勢
(一)展現狀和問題
多元化光伏發電市場快速啟動。
“十二五”以來,我國光伏發電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西部地區光伏電站形成較大規模,青海、甘肅、新疆光伏電站裝機迗到300萬千瓦以上,並探索了水電和光伏電站協調運行、聯合調度的創新開發模式;中東部地區重點發展屋頂分布式光伏係統,同時利用荒山、灘地以及結合衣業大棚、漁業養殖等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城鄉居民建設戶用分布式光伏發電係統迅速增多。截至2014年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並網裝機容量2805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二,年發電量約250億千瓦時。
光伏產品國內外市場布局趨於合理。
在國外內市場的帶動下,我國光伏電池組件製造企業繼續保持較強的國際競爭力。2014年,國內多晶矽產量約13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35%以上,多晶矽自給率突破60%;光伏電池組件產量超過3300萬千瓦。占全球總產量的70%,在全球光伏電池組件產量排名前10名企業中,我國占據6席。國內外市揚比例趨於合理,2014年下遊市場新增並網光伏發電容量1060萬千瓦,約占全球新增容量的四分之一,占我國光伏電池組件產量的三分之一,出口比重由2012年的85%下降至2014年的60%,為上遊製造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市場支撐。
光伏產業技術進步明顯加快。
“十二五”期間,我國光伏製造產業繼續向高效化和精細化發展,其中,多晶矽生產成本下降到18美元/公斤以下,並能實現四氯化矽閉環工藝,徹底解決了四氟化矽的排放和汙染環境的問題;光伏電池製造業技術進步不斷加快,產品質量位居世界前列,商業化產品效率平均每年提升約0.3~0.4%,產業批量化生產的多晶矽大陽電池轉換效串已經達到17%以上,組件轉換效率達到15.5%,利用各種先進技術和工藝小規模生產的先進電池產品轉換效率巳超過20%。光伏設備國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
政策管理體係基本形成。
2013年7月,囯務院印發實施《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從價格、財政補貼、稅收、項目管理管理和並網管理等多個層麵提出了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各項舉措,先後製定了分區域光伏電站上網電價和分布式光伏電量補貼標準,建立了補貼資金向電網企業按季度預撥、電網企業按月轉付補貼發放機製。電網企業對分布式光伏建立“一站式”服務體係並免費提供並網服務。對光伏發電項目實行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指導,地方政府依據下達規模對項目按備案方式管理。
太陽能產業服務體係逐步完善。
目前,光伏發電標準體係基本形成,光優製造設備、材料、電池和組件、部件,發電係統和光伏應用標準已與國際標準接軌;光伏產品檢測實驗室已基本具備全產業鏈檢測能力,業務範圍向上遊的原材料,輔助材料的理化檢測以及下遊的光伏電站現場檢測方向拓展,檢測實驗室位居全球第一;基本形成光伏發電信息報送,統計分析的服務體係,建立了省市級光伏發電項目定期報送機製;初步形成光伏發電人才培養體係,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設置了太陽能發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相關專業。
啟動了太陽能熱發電試驗示範。
“十二五”時期,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行業實現突破性發展,啟動試驗示範項目並有部分太陽能熱發電站並網運行,形成了太陽能熱發電站選址普查、技術、導則、行業標準等指導性文件。截至2014年底,全國巳建成實驗示範性太陽能熱發電站(係統)6座,裝機規模為1.38萬千瓦, 約20個試驗項目(140萬千瓦)處於前期階段,中控太陽能公司德令哈50兆瓦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一期工程電價已獲國家發改委核準,首個批複上網電價為1.2元/千瓦時。此外,2015年11月全國範圍開展了太陽能熱發電示範項目申報和評審工作, 啟動了約100萬千瓦的熱發電示範項目建設,並出台示範項目臨時電價機製,為下階段大規模商業化推廣奠定堅實基礎。
(二)存在問題
太陽能產業在取得成就的同時,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經濟性仍是製約太陽能發電發展的主要因素。
"十二五”期間,光伏發電成本降幅接近70%,己經達到1元/千瓦時以下,但與火電、水電等常規能源發電相比,仍然是常規能源發電成本的2倍左右。由於成本較高,光伏發電發展麵臨政策依賴度較高、市場機製運作有限、補貼資金不足,產品認知度不高等問題,成為製約光伏發電規模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尚不成熟,發電成本也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化發展。
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是製約發展的關鍵問題。
在我國內市場規模擴大的同時,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動力不足,基礎研究薄弱,缺乏國家平台,技術儲備不足。一些光伏生產企業由於單純擴大生產的需求、產品價格競爭的壓力以及融資成本較高的原因,導致對新產品研發、新技術投入不足;企業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由於初期階段成本高,缺乏市場竟爭力,推廣應用也較為困難, 導致生產規模小、技術較為落後的產品占據了較大市場,直接影響了光伏發電工程質量,也對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不利。
適應光伏發電規模化發展的規劃和年度計劃管理體係有待完善。
光伏發電全國規劃與地方規劃、全國年度計劃與地方年度計劃不一致,相關各級規劃管理協調機製有待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無序的問題。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的逐步推進和審批權力下放,取消項目建設的前置性審批條件,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與國土、農業、林業等其他部門間的協調仍需進一步加強。分布式光伏發電存在落實建設場地難、電費回收難、項目融資難等製約因素,政府尚未建立與分布式發電相適應的項目管理和補貼發放機製,無法充分發揮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優勢,極大影響了分布式發電項目開發的積極性。
適應光伏規模化發展配套產業服務體係尚未建立。
光伏發電項目與電網接入規劃進度不一致,光伏發電無歧視、無障礙上網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部分地區出現棄光現象。光伏產業檢測認證體係有待加強,國際檢測互認程度不高。光伏發電項目設計、建設、並網、運行維護標準和規範尚不健全,光伏電站存在質量隱患。光伏行業人才服務支撐不足,缺乏強有力的人才培養和提升計劃。光伏發電對電價補貼依賴程度較高,可再生能源補貼基金存在征收困難和發放滯後等問題。此外,適應光伏發電產業發展的電力交易體製、金融創新體係及技術創新體係尚未建立,也對光伏發電市場的規模化和多元化發展形成較大製約。
(三)麵臨形勢
“十三五”是我國推進經濟轉型、能源轉型、體製創新、技術開放的重要時期,將為太陽能產業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形成長期利好影響。同時,經濟逬入新常態後,未來能源成本竟爭壓力大,對太陽能發電市場拓展也將形成挑戰。
“十三五”是我國能源轉型的啟動期,為太陽能利用行業發展提供根本性支撐。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經濟發展環境和形式出現新動態、新變化,能源消費增速進入換擋期,能源結構調整進入雙重更替期。在“十三五”及未來較長一段時期,我國能源總需求仍將剛性增長,受交通、建築領域新增用能需求拉動,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能源需求仍將持續增加, 對清潔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長較快,太陽能利用市場前景廣闊。同時,隨著電力體製改革的加速,電力交昜體係及智能電網建設為太陽能發電提供良好的配套環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大氣治 理和節能減排目標的提出,廣大人民群眾對清潔熱能需求的曰益提髙,為太陽能供熱采暖、製冷空調、工農業供熱應用等領域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十三五”是我國環境效益提升的關鍵期,為太陽能利用提供關鍵保障。
目前,傳統能源生產和消費對生態環境損害嚴重,引發一係列生態環境問題,粗放利用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琉、 氮氧化物及煙塵等汙染物對大氣環境產生了巨大損害,保持能源持續健康發展挑戰巨大。“十三五”期間,在大氣汙染治理及氣候變化談判的雙重壓力下,清潔能源替代速度將會不斷加快,為太陽能發展提供了外生動力。
“十三五''是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期,為太陽能應用競爭力提升帶來更太挑戰。
受經濟增速放緩影響,煤炭、火電等傳統能源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由於我國新增可再生能源開發成本高,麵臨煤電等傳統電力的成本競爭座力越來越大,迫切需要光伏發電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競爭力。同時,能源體製改革緩漫,部分領域行政性壟新和市場性壟斷共存,價格信號不能很好的發揮引導和調節作用,能源管理職能分散,監管能力不足,在 一定程度製約了太陽能利用產業發展速度。
二、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邛小平理論,“三個代 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精抻,按照國務院《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 》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有關要求,全麵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及五個協調發屣要求,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五大發展理念,把加快發展太陽能利用作為推進能源生產相消費革命、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促進電力體製改革.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方式,以擴大多元化市場、持續推動技術進步、創新體製 機製為主線,積極推進太陽能利用多元化,規楔化和創新化發展, 提高太陽能利用的經濟性、市場競爭性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我國非化石能源發屣目標和碳排放目標提供重要支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發展思路
持續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體係
快速擴大光伏發電規模化利用規模和水平。根據十八大五中全會精神:因地製宜地促進光伏多元化應用:結合電力體製改革, 全麵推迸中東部地區分布式光伏發電;結合送出通道,推進大型光伏基地建設;綜合土地和電力市場應用條件,積極打造光優發電綜合利用,電價改革等示範基地。依托應用市場發展,提高製 造產業技術水平和項目經濟性,促進全產業鏈市場發展,在新形勢下不斷創新完善光伏行業管理體係.。
加速推動太陽能熱發電產業
通過技術進步和示範推廣,促進太陽能熱發電產業成熟。加強太陽能熱發電規劃工作,推進技術標準體係建設;及時總結示範項自建設經驗,提高經濟性和管理水平;依托相關電價政策研究和製定,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重點在西部具備太陽能資源、水資源、電網接入等條件的地區,建設規劃示範基地,促進多種形式技術路線的產業化,成熟化,推動太陽能熱發電配套產業鏈發展和市場培育,初步形成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太陽能熱發電產業鏈,並形成較為成熟的行業管理體係。
(三 )基本原則
——堅持規模利用與成本下降協調發展
建立規模利用與成本下降聯動協調機製,探索光伏發電在部分地區參與市場競爭的模式,通過太陽能發電的持續規模化發展,促進發電成本下降.加快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提升製造水平,提髙太陽電池轉渙效率,逐步降低太陽能發電成本、提高其市場竟爭力,為太陽能發電的進一步規模化發展莫定基礎。到“十三五”末,力爭太陽能發電規模較2015年翻兩番,成本下降30%。
——堅持應用市場與消納空間協調發展
激發市場活力允社會創造力,鼓勵太陽能光伏發電市場多元化,創新化發展,協調光伏發電布局與電力負菏分布和電兩規劃相協調。在就地消納能力強、資源條件和建設條件優越及具備特定示範意義的地區優先布局;在具備一定消納能力、地方積極性高,配套政策好的地區重點布局;在建設條件好.消納能力弱的地區結合外送通道建設有序布局。
——堅持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協調發展
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優勢企業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完善和升級太陽能發電產業鏈,以技術進步為核心,推動關鍵技水創新.全麵提高產業技術研發和設備製造能力,加強技術成果的產業化轉化,以技術進步促近產業斤級,提升產業整體竟爭力。
——堅持上遊製造與下遊市場協調發展
重點支持上遊製造企業培養高端技術人才,加強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提升生產工藝水平,培育優勢骨幹企業,加速淘汰落後產能,為下遊市場大規模發展創造條件。通過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發電係統建設,培育持續穩定增長的國內市場,大力支持太陽能全產業鏈“走出去”,開拓囯際市場,為上遊製造產業提供充足市場空間,實現上遊製造與下遊市場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