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進入华体汇体育登陆[請登錄][免費注冊(ce) ] 我的辦公室 |客服中心|English

  • 資訊

僅半數盈利 海外並購亟須加強風險管控

來源:經濟參考報 時間:2016-11-01 00:00:00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我國企業(ye) 實施的海外並購項目共計142個(ge) ,實際交易金額為(wei) 165.6億(yi) 美元。另據國資委研究中心、商務部研究院等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ye) 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顯示,完成海外並購的中國企業(ye) 僅(jin) 有13%盈利可觀,基本盈利39%,有24%處於(yu) 持平和24%虧(kui) 損狀態。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看似紙麵便宜的海外資產(chan) 背後是容易被忽略的各種監管、管理成本,加強風險管控和全球化布局成為(wei) 海外並購成功的關(guan) 鍵。

 中國製造海外融資迎便利
  受訪企業(ye) 認為(wei) ,當前中國企業(ye) 走出去與(yu) 十年前相比具有諸多有利條件,包括:第一,國外的融資便利程度大大提高,隻要中國企業(ye) 做得好,很多海外銀行願意提供資金支持,隻要給國內(nei) 的分行提供質押就可以在境外放款。“之前,要拿到900萬(wan) 歐元的貸款要花上半年時間,從(cong) 國外到國內(nei) ,再到地方銀行,做資產(chan) 抵押,十分煩瑣。”一位企業(ye) 代表說。第二,中國企業(ye) 走出去已經有十多年的經驗,成功與(yu) 失敗的經驗教訓都可以給後來者以借鑒和警示。第三,“一帶一路”的戰略提高了中國製造業(ye) 的知名度,為(wei) 其走出去創造了新的機遇。
  據了解,中國成為(wei) 當前全球並購熱潮的主力軍(jun) ,而收購項目也從(cong) 資源類轉向更加多元化的項目,尤其是高端製造業(ye) 成為(wei) 海外收購的熱門。湯森路透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全球並購交易額較上年同期下滑了23%,然而,在全球並購降溫的大環境之下,中資企業(ye) 出海投資的熱情卻不降反升。中國商務部網站上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完成全球跨境並購交易資產(chan) 總額約為(wei) 1萬(wan) 億(yi) 美元,創過去六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從(cong) 過去十年來,中國企業(ye) 已成為(wei) 推動全球並購的主要驅動力,從(cong) 能源礦產(chan) 向整個(ge) 產(chan) 業(ye) 領域延伸。中國企業(ye) 走出去從(cong) 以前自我建廠經營轉向以並購來驅動,以收購成熟產(chan) 業(ye) 為(wei) 導向,形成新的互補關(guan) 係和生產(chan) 力。
        尤其是在歐債(zhai) 危機之後,許多歐洲企業(ye) 不得不走上出售之路,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百年技術積澱的老牌企業(ye) ,其技術和市場正是我國企業(ye) 走出去求之不得的。2015年至今,我國企業(ye) 發起的海外並購更多傾(qing) 向於(yu) 購買(mai) 具有高端技術的製造業(ye) ,交易金額也在增加。化學製品、半導體(ti) 行業(ye) 、交通運輸等高端製造業(ye) 備受青睞,所占的金額比重排名分列前三。同時,交通運輸、汽車零件與(yu) 設備等行業(ye) 的並購在這段時間裏上升較快。不少企業(ye) 開始通過海外並購,把品牌和技術拿回國,以促使產(chan) 業(ye) 鏈向高端化轉型。

 財務經營等風險成阻礙
  受訪企業(ye) 和專(zhuan) 家認為(wei) ,海外並購對於(yu) 很多中國企業(ye) 而言還是第一次,對於(yu) 高端製造業(ye) 而言,通過收購走出去是一條捷徑,可以縮短研發的時間,快速獲得國外的技術和營銷渠道,然而,受製於(yu) 當地的法律、工會(hui) 以及審查機構的限製,海外收購項目也遭遇諸多阻礙,主要有三個(ge) 方麵:
  一是估值不當帶來高溢價(jia) 風險。海外收購能夠獲得技術、品牌等無形資產(chan) ,推動企業(ye) 轉型升級,但支付的價(jia) 格普遍偏高。並購高溢價(jia) 會(hui) 給我國企業(ye) 帶來很大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專(zhuan) 家認為(wei) ,當前我國企業(ye) 海外並購與(yu) 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較為(wei) 相似,當初日本企業(ye) 由於(yu) 收購溢價(jia) 過高,同時沒能做好並購後的整合,最終95%的並購以虧(kui) 損割肉告終。
  二是前期考察不足帶來審查風險。據美國財政部發布的報告,2015年,遭到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hui) (CFIUS)審核最多的是中國投資者。進入2016年,由於(yu) CFIUS的幹預,美國芯片製造商仙童半導體(ti) 拒絕了華潤微電子的收購要約;中聯重科收購特雷克斯宣布告吹;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兩(liang) 次延長收購要約期限。
  三是“水土不服”遭遇企業(ye) 融合風險。一些高端製造業(ye) 企業(ye) 收購了企業(ye) ,但最終卻沒有獲得技術。“原因在於(yu) ,國外企業(ye) 被收購後並沒有和中國企業(ye) 良性互動,被收購的海外企業(ye) 認為(wei) 我們(men) 沒有將其當成培育對象,提高研發體(ti) 係,因此他們(men) 反而可能把技術拿回去,把企業(ye) 做空,或者通過工會(hui) 的渠道舉(ju) 行罷工等幹擾企業(ye) 的運行。”一位受訪企業(ye) 主稱。
        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我國企業(ye) 實施的海外並購項目共計142個(ge) ,實際交易金額為(wei) 165.6億(yi) 美元。據國資委研究中心、商務部研究院等聯合發布的《中國企業(ye) 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顯示,完成海外並購的中國企業(ye) 僅(jin) 有13%盈利可觀,基本盈利39%,有24%處於(yu) 持平,24%暫時處於(yu) 虧(kui) 損狀態。

 技術升級和全球布局是出路
  上工申貝曾經以1歐元成功收購德國百福,並實現了在工業(ye) 縫紉機領域的跨越式發展。“我們(men) 並購的是一個(ge) 瀕臨(lin) 破產(chan) 的公司,但我們(men) 不是單單收購現有的技術,而是支持、引導和要求他們(men) 朝著高端技術邁進,突破傳(chuan) 統的縫製市場。現在這家公司可以做汽車、飛機、能源、橋梁、軍(jun) 艦上的縫紉製品,把科技延伸到了新興(xing) 工業(ye) 領域就是升級。”上工申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敏說。
  受訪企業(ye) 表示,海外並購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工作,而看似紙麵便宜的海外資產(chan) 背後是容易被忽略的各種監管、管理成本,加強風險管控和全球化布局成為(wei) 海外並購成功的關(guan) 鍵。
  第一,比通過收購獲取技術更重要的是技術升級。張敏認為(wei) ,通過收購將技術等資源拿到手,但更重要的是技術進一步發展,朝著更大的市場方向去發展,而不是滿足於(yu) 將技術帶到國內(nei) 實現升級。“很多企業(ye) 收購後難以融合,實現一加一大於(yu) 二,正是因為(wei) 被收購的國外企業(ye) 認為(wei) 我們(men) 就想索取他們(men) 的技術,而他們(men) 是希望收購讓企業(ye) 起死回生,雙方的目的不一致,自然會(hui) 產(chan) 生矛盾,最終將企業(ye) 拖垮。”張敏說。通過跨國並購實現產(chan) 業(ye) 升級必須是激活技術資源,使之獲得更長遠的發展,把傳(chuan) 統的沒有好的市場前景的領域提升到高端的裝備製造業(ye) 。
  第二,改變傳(chuan) 統的引進吸收思維,加強全球布局。對於(yu) 高端製造業(ye) 而言,通過海外並購提高技術水平是一條捷徑,但收購之後麵臨(lin) 海外生產(chan) 和運營的問題。複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陸洋等專(zhuan) 家認為(wei) ,收購不是為(wei) 了把國內(nei) 的產(chan) 業(ye) 做強,而是真正實現全球布局。知識產(chan) 權保護要求比較高,國外的生產(chan) 銷售布局比較完善的,可以繼續留在國外,如果強製性遷至國內(nei) ,一方麵很容易被抄襲,另一方麵國內(nei) 的工業(ye) 基礎相對薄弱,出現質量問題會(hui) 影響品牌效益。技術成熟,已經取得“真經”的產(chan) 品可以放在國內(nei) 生產(chan) 。最高端的,和國外處於(yu) 同一起跑線,或者誰都做不了的裝備放在中國造,比如航空複合材料鋪絲(si) 機等,如果國內(nei) 率先研製成功就是絕對的突破。
  專(zhuan) 家認為(wei) ,全球化的布局更考驗企業(ye) 對國內(nei) 外工業(ye) 水平,技術保護環境,人才供給等多方麵情況的分析判斷,而這也是政府層麵需要給予企業(ye) 以指導和幫助的。(宗巍 王攀)

||客服中心|||| |

地址:北京市東(dong) 城區建國門內(nei) 大街18號(恒基中心)辦公樓2座8層 郵編:100005

電話總機:010-58280809 傳(chuan) 真:010-58280810,010-58280820 會(hui) 員服務郵箱:member@anexpatinsingapore.com
會(hui) 員服務熱線: 010-58280888,010-58280836(工作日上午8:00-12:00 下午13:30-17:00)

Copyright © CCCME 华体汇体育登陆 版權所有 |

本網站將在文章轉載後一個(ge) 月內(nei) 支付原創作者稿酬。請未及時領取稿酬的作者及時聯係信息部,如超過6個(ge) 月未領取者,將被視為(wei) 自動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