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向內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80萬億元人民幣;向外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30%。
未來五年,中國經濟怎麽走?數位外資金融機構首席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正邁入一個新時代。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中國正轉向更加均衡地看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花旗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中國正尋求優化經濟結構,尋找新增長動能。
瑞穗證劵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指出,中國經濟增長將迎來“從量到質”的巨變。
新時代需要新的增長引擎。
在劉利剛看來,通過“中國製造2025”等規劃推動高端製造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惠及農村居民、協調區域發展大量刺激基礎設施投資、金融改革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並防控風險、國企改革解決債務問題、“一帶一路”建設和對外開放造就更高層次的貿易自由和投資便利將為中國經濟送上新的增長動力。
沈建光認為,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已成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這些領域的發展詮釋了中國經濟新動能所在。
一方麵,中國的基建投資全球領先,另一方麵,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同樣領跑世界,中國在中高端消費、移動生活、共享經濟等領域已產生新的增長點。
求增長不能傷環境,保環境也有新增長。
“未來3到5年,防治汙染會是中國的重要任務,而環保領域的投資將上行,也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朱海斌說。
增長不能回避風險。朱海斌認為,從經濟結構性問題來看,中國仍應重視企業債務和銀行體係問題。
目前看來,2017年中國債務水平增速放緩,整體債務水平有所下降,相比此前債務快速增長,現在保持相對穩定就是一個積極變化;金融去杠杆使得銀行同業業務增速明顯下滑,相對應的影子銀行金融產品增速也明顯回落。
朱海斌直言:“防控金融風險現在處在一個更好的起點,但這個過程沒有結束。”
他指出,未來要增加實體經濟效益,核心問題是繼續著手解決企業債務問題和防範影子銀行,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應統一監管標準,並同時推進利率市場化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