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6月20日發表署名為(wei) 米強和肖恩·唐南分別發自北京和華盛頓,題為(wei) 《中國或以非關(guan) 稅措施應對貿易戰》的綜合報道。文章稱,美國的企業(ye) 高管們(men) 擔心,特朗普威脅對2500億(yi) 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guan) 稅,可能引發中國當局采取非關(guan) 稅的反製措施。報道認為(wei) 在貿易戰中,“即便用完了數量型措施,中國也還有充足的武器。”
報道說,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威脅要擴大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範圍,此舉大大增加了中國采取非關稅應對措施的幾率。美國的企業高管們擔心,特朗普最近威脅對高達25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約為美國對華年出口額的兩倍——將會引發中國當局采取諸如對美國企業進行突擊監管審查之類的應對措施。
報道認為,最近幾個月已經有一些這樣的間接證據,中國進口的一些美國食品、汽車及寵物食品被拖延通關,以接受更嚴格的檢查。當時中國海關否認這些檢查別有用心,稱其“符合國際慣例”。
報道強調,近幾個月來,美國的高管們已警告特朗普政府要預見到中國會做出這樣的反應。5月中旬,一群美國企業高管從中國前往華盛頓,與美國政府官員和議員會麵。據該商業代表團的成員稱,美國政府官員們認為這是一種聰明的策略。作為回應,來訪的高管們將話題轉向了中國政府采取非關稅措施進行非對稱回應的能力。
報道引述了部分美國企業高管對當前中美貿易戰引發後果的判斷。
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季瑞達(Kenneth Jarrett)認為,“如果中國對美國的第二波關稅做出回應,一些美國企業將受到傷害,或者是直接被當作靶子,或者是在中國的行政或通關程序中普遍性地遭遇遲滯。”
總部位於北京的策緯谘詢公司(Trivium)的聯合創始人安德魯·波爾克(Andrew Polk)稱:“中國在之前與韓國和日本的爭端中已經製定了(非關稅)策略。即便用完了數量型措施,中國也還有充足的武器。”
報道指出,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錯誤地估計了中國可能對美國企業造成的損害,並引述有關學者的看法。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一位與中國經濟政策製定者關係密切的經濟學家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說,“特朗普明顯認為,美國在這場升級的對抗中占據著上風——因為中國會先於美國喪失征收關稅的餘地——這可能是個嚴重的錯誤,中國還有其他許多掣肘美國的有效舉措,包括對在華經營或供應鏈經過中國的美國企業施加更大壓力。”
報道稱,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原本似乎尋求通過磋商來解決貿易爭端,然而特朗普在近幾周一再做出的關稅威脅,似乎讓一樁原本意在清除障礙的協議變得複雜起來。
報道認為,像波音(Boeing)這樣逃過中方威脅要進行的第一輪報複措施的美國出口商,也很可能再度進入中方的視野,因為中國希望其反製措施在金額上要盡可能地與特朗普的關稅措施對等。
報道還提到,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和其他美國官員有意淡化中美貿易戰可能給美國農民帶來的損失,聲稱中方不進口的美國大豆或其他大宗商品在全球市場上可以很容易地賣給其他國家。美國出口的大豆中有一半以上銷往中國。但特朗普還是提出了恢複扶持國內農民計劃的可能性,以幫助他們抵擋貿易戰可能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