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規模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實際上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麽大。
從出口來看,加征關稅並不意味著相關中國商品完全無法進入美國市場,隻是價格優勢會有所削弱。追求低成本、高利潤的企業,必然會想方設法在其他方麵培育新的競爭力。換言之,美國對華34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征25%關稅,不代表中國這部分出口額會徹底“歸零”。此舉對中國整體貿易額影響可控。
即使“歸零”,也並非不能承受。據中國官方數據,2017年中美進出口總額約5837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出口額近4300億美元。美方統計結果稍高一些,進出口總額6359.7億美元,美國自中國進口額5000多億美元。
以此計算,340億美元大約占中國對美出口額的6%-7%,並不是個天文數字。如果考慮到中國去年出口總額逾2.2萬億美元,對美出口額隻占約五分之一,現行加稅措施的衝擊就更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據中方統計,在美國340億美元征稅產品清單中,約59%係在華外企生產,其中美國企業占有相當大比例。這意味著,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已經空前緊密情況下,美國的“火力”最先傷害的不是別人,而是自身及其盟友。
從進口來看,目前中國對美國的反製以農產品、水產品和汽車為主。對這類商品,中國可運用多種手段,將對國內消費者的影響控製到最低,消解物價上漲的壓力。
以大豆為例,中國除了增加自巴西、阿根廷等國大豆進口量,實現市場多元化外,還可通過適當擴大國內大豆種植麵積,尋找替代品等手段,盡量減少對國內民眾和相關產業的衝擊。
貿易戰對中國宏觀經濟整體的衝擊也在可控範圍內。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測算,如果對華500億美元輸美商品加征關稅,中國經濟增速受到的影響不會超過0.2個百分點。
這並非盲目樂觀。一方麵,中國經濟正在加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健康狀況”不錯。據官方數據,2018年前五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高於一季度和去年同期水平,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速幾乎兩倍於整體;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1%,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另一方麵,中國經濟“免疫力”較強。國內市場廣闊、產業鏈和工業體係完整、城鎮化進程加速、新經濟持續發展等優勢,為中國抵禦外部風險,消化貿易戰可能帶來的衝擊提供了有利條件。
現階段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影響可控,意味著中國不會心浮氣躁、自亂陣腳,在國內改革處於關鍵時期之際大幅調整宏觀經濟政策。中國將繼續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按照既定路線紮紮實實將全麵深化改革引向深入,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走好高質量發展道路。
影響可控,意味著中國不會在美國“貿易霸淩主義”威脅下低頭。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維護自身利益,與各國一道共同捍衛多邊貿易體製和自由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