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下稱財科院)20日在北京公布調研報告——《降成本:2018年的調查與分析》(下稱報告)。報告表示,中國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有所下降,盈利狀況有所改善,降成本目標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同時,降成本麵臨著政策空間縮小、邊際效應快速遞減、製度成本居高不下、防風險加大成本壓力等諸多新挑戰。
公布上述報告之前,今年4到6月,財科院第三次組織進行“降成本”大型調研,調研行業涉及有色金屬冶煉、機械製造、化工、電子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貫穿原材料到終端消費品全產業鏈,涵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等不同規模企業,以及國有、集體、民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製類型企業。通過線上問卷調查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對企業成本狀況進行全麵分析。其中,收回有效問卷12860份。
調研結果顯示,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整體向好,產能利用率逐年上升,研發投入逐年增加,資產負債率略有下降,盈利狀況不斷改善,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費用普遍下降。
與此同時,原材料成本上升明顯,人工成本緩慢增長;用電成本整體下降,用地成本持續上升;融資成本上升,銀行貸款仍是企業融資主渠道;納稅總額占企業綜合成本費用比重較低,且呈下降趨勢;物流成本持續上升,人工費用上漲是主要影響因素;營商環境有所改善,仍有很大改進空間;企業獲得感仍需提升,降成本改革需要持續推進。
當天舉行的調研成果發布會上,財科院院長劉尚希介紹,自2017年以來,降成本政策積極有效,降成本目標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任務依然艱巨,特別是存在降成本政策呈現碎片化傾向、缺乏長期規劃以及激勵企業降成本不明顯等問題。
降成本除受到人工成本、環境成本等企業成本持續增長的抵消,以及企業創新能力短期內難以提高等影響外,也麵臨著一些新挑戰。劉尚希建議,加快要素的市場化改革,降低製度成本;加快國企改革,破除僵屍企業導致的資源錯配成本。激發企業降成本的內生動力,形成中央和地方協同發力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