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会员登录平台官网

News & Information

光環漸暗,德國製造就此衰落難止?

來源:國際商報 時間:2023-01-04 分享: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12月份德國製造業(ye) PMI初值為(wei) 47.4,雖然較前值和預期值都有小幅提高,但依舊處在50的榮枯線之下,且已連續6個(ge) 月低於(yu) 榮枯線。從(cong) 理論上說,PMI的沉降代表生產(chan) 製造企業(ye) 經營活動的收斂與(yu) 萎縮,若再結合當下德國製造業(ye) 領域的真實狀況,很容易讓人對昔日強勢如虹的“德國製造”得出光芒難再的判斷。

烏(wu) 克蘭(lan) 危機延宕至今,德國先是完全停止了俄羅斯的煤炭進口,2022年年底還關(guan) 閉了對俄羅斯的石油進口通道,到如今已將俄羅斯天然氣進口的占比降到了26%。由於(yu) 德國國內(nei) 清潔能源占比經過多年努力已經達到44%,煤炭與(yu) 石油消費需求本就不多,放棄自俄進口後的少量生產(chan) 與(yu) 生活需求也很容易從(cong) 中東(dong) 、美國等地區獲得替代性滿足,然而,完全不同的在於(yu) ,德國自俄天然氣進口量超過全部進口量的50%,這意味著大幅收縮自俄天然氣進口後德國需要尋找到240億(yi) 立方米的替代來源。

固然,德國可以從(cong) 卡塔爾、美國等地獲得天然氣的進口補充,但這些天然氣賣家提供的是液化天然氣(LNG)而非先前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前者的價(jia) 格不僅(jin) 要比後者高出很多,還需海上船隻運送,到岸後又要專(zhuan) 用碼頭支持以及天然氣接收站容收,而歐盟境內(nei) 的LNG接收站都布局在西班牙,等於(yu) 是德國另外需要通過陸上專(zhuan) 用車輛將液化天然氣從(cong) 西班牙運送到國內(nei) ,全部成本匡算下來,德國最終到手的天然氣價(jia) 格比先前俄羅斯的翻了數倍,受其影響,2022年以來德國國內(nei) 天然氣市場價(jia) 格眼見得一輪又一輪的飆升,且電價(jia) 隨著氣價(jia) 井噴,最終令製造業(ye) 成本罕見增長。

除發電與(yu) 工業(ye) 所用外,德國的進口天然氣的三分之一為(wei) 民用,氣價(jia) 的一路走高也帶動居民消費價(jia) 格(CPI)的勁升,使得德國2022年的通貨膨脹一度創下71年來最大漲幅,由於(yu) CPI的“倒灌”,德國已出現較為(wei) 顯著的“工資—價(jia) 格”螺旋,製造業(ye) 所麵臨(lin) 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不斷加劇。2022年,德國先後兩(liang) 次調高最低時薪,官方標準從(cong) 最初的9.82歐元升至12歐元,而就在日前,德國最大的工會(hui) 和企業(ye) 主敲定了兩(liang) 年共兩(liang) 輪漲薪8.5%的方案,受益方為(wei) 德國汽車、金屬和電氣行業(ye) 的390萬(wan) 名員工。

動態來看,德國製造業(ye) 所需化解的勞動力成本增升風險其實並不隻來自通脹引起的“工資—價(jia) 格”螺旋,還有更為(wei) 嚴(yan) 峻的“人口紅利”收縮壓力。依靠“嬰兒(er) 潮”時代產(chan) 生的巨量新增人口,加之“冷戰”時期所接納的數百萬(wan) 土耳其難民,德國製造業(ye) 獲得了較為(wei) 充沛而廉價(jia) 的人力資本優(you) 勢。但如今,“嬰兒(er) 潮”變成了“退休潮”,留下大量崗位缺口,按德國聯邦勞工局的數據,德國需要在未來幾年每年吸引大約40萬(wan) 名工人,可德國失業(ye) 率長期穩定在5%左右,表明勞動力供給其實已經沒有多大的擴張空間,勞動力短缺的背後其實是德國人口老齡化以及新生人口增長急速下滑的殘酷事實。數據顯示,目前德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2%,與(yu) 此同時德國的人口出生率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日益走低,2021年降至1.54的曆史新低,受到影響,德國當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wei) -0.04%。新增勞動力接續不上,德國製造業(ye) 的人口紅利必然愈發式微,未來經營成本也將易升難降。

回首過往,德國製造業(ye) 之所以能夠發達起來並領先全球,主要靠的就是四大引擎,即全球化自由貿易、中美等主要經濟體(ti) 和歐盟一體(ti) 化市場安排形成的強勁外部需求、充沛的國內(nei) 勞動力以及廉價(jia) 的俄羅斯能源。於(yu) 今,四大引擎中至少後兩(liang) 大引擎的動能衰弱,德國製造業(ye) 由此形成的痙攣與(yu) 陣痛可想而知。德國工商大會(hui) 的調查報告顯示,能源價(jia) 格飆升正危及超過一半公司的生存,約32%的公司不得不減產(chan) 或停產(chan) ,而更讓德國政府難以接受的是,許多大型企業(ye) 正在集群性遷往海外,僅(jin) 2022年以來就有化工企業(ye) 巴斯夫宣布將重頭業(ye) 務遷往中國,漢莎航空、西門子等60多家德國企業(ye) 紛紛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擴產(chan) 增資,大眾(zhong) 集團、寶馬公司不約而同地在田納西州和亞(ya) 拉巴馬州增設新的電池工廠。據德國工商大會(hui) 的報告,超四分之一的公司正在考慮將部分生產(chan) 和工作轉移到國外。

客觀地評價(jia) ,除了勞動力供給不足外,德國製造業(ye) 所麵臨(lin) 的諸多挑戰還隻是外部性問題,其中有不少都可以隨外部環境的改善以及政策創新驅動而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決(jue) 。比如隨著歐洲央行的加息打壓,通脹會(hui) 出現回落,基於(yu) 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德國是全歐能源轉型態度最堅決(jue) 、政策最有力的國家,新型能源完全替代天然氣等傳(chuan) 統能源從(cong) 而實現對製造業(ye) 動能的再配給隻是時間問題,另外,德國發布的工業(ye) 4.0規劃也明確提出製造業(ye) 人工智能化的目標,據此判斷,受到內(nei) 外部環境因素的幹擾,德國製造業(ye) 暫時出現下蹲也是正常現象,在經過一定時期的蟄伏後,德國製造業(ye) 極有可能在存量優(you) 勢的武裝下再度騰躍而起。

首先,德國對製造業(ye) 的篤信與(yu) 執著理念不會(hui) 淡化。遍觀全球,很少有國家能夠像德國那樣保持著對工業(ye) 製造業(ye) 的敬畏與(yu) 忠誠。無論是備戰,還是戰後重建,抑或是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德國始終將製造業(ye) 視作國家振興(xing) 的壓艙石。即便在許多國家通過貨幣放水讓本國金融地產(chan) 鶯歌燕舞並不斷創造出資本騰飛的神話,德國也依然堅守製造業(ye) 這一立國之本,對工業(ye) 製造業(ye) 的崇拜可以說融入到了德國人的血液中。也正是這樣的鍾愛與(yu) 堅守,才誕生了標著獨特符號的德國“工匠精神”,並創造出區區8000萬(wan) 人口托起2300多個(ge) 全球知名品牌的奇跡,進而有了德國30%以上的出口商品的壯觀。如今的製造業(ye) 占到了德國經濟22%的權重,其後續走向直接關(guan) 係到了國運民生,相信德國人凝聚給製造業(ye) 的偏愛與(yu) 熱情有增無減。

其次,德國製造業(ye) 的核心底座沒有動搖。德國有350萬(wan) 家企業(ye) ,其中不僅(jin) 有寶馬、奔馳等超級巨人,更有占比九成以上的中小型企業(ye) ,它們(men) 一般由家族經營,是清一色的“小而美”行業(ye) 隱形冠軍(jun) ,大都為(wei) 持續專(zhuan) 注於(yu) 某個(ge) 領域、某項產(chan) 品的“小公司”和“慢公司”, 平均壽命超過了90歲,在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製造業(ye) 細分行業(ye) 占據著領導地位,同時企業(ye) 生產(chan) 工藝與(yu) 品牌塑造得到了很好的代際傳(chuan) 承,並且員工忠誠度高,流動率低。根據公開的數據,全世界目前有3000多家左右的隱形企業(ye) 冠軍(jun) ,其中僅(jin) 德國就超過了1307家,居世界第一,數量是日本的6倍、美國的4倍、中國的20倍之多,儼(yan) 然構成了德國製造業(ye) 的寬厚基石。

再次,德國製造業(ye) 的軀體(ti) 脊柱依舊十分剛硬。據歐洲專(zhuan) 利局統計,在製造業(ye) 領域,德國人均專(zhuan) 利申請數量是法國的2倍,英國的5倍,西班牙的18倍。還要特別強調的是,德國“隱形冠軍(jun) ”的研發開支往往是普通工業(ye) 企業(ye) 的兩(liang) 倍之多,每千名員工擁有的專(zhuan) 利權數是專(zhuan) 利密集型大公司的五倍,其研發活動的有效性是大公司的五倍。據德國專(zhuan) 利商標局統計,專(zhuan) 利申請量位居德國前50位的企業(ye) 中,“隱形冠軍(jun) ”一直都占1/3的比例。這些“隱形冠軍(jun) ”能夠依靠創新將本在國際市場上領先的國內(nei) 大型企業(ye) 甩在後麵,麵對全球製造業(ye) 領域的競爭(zheng) 對手自然實力也不弱。

最後,德國對生產(chan) 過程的精準化管理能力沒有喪(sang) 失。墨菲定理認為(wei) ,是人就會(hui) 犯錯,是事就會(hui) 出錯,而這一觀念早已在德國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而且德國人偏執地認為(wei) ,當生產(chan) 環節的工人出現錯誤,經過流水線的每個(ge) 環節會(hui) 逐級放大,最終必然會(hui) 影響產(chan) 品品質。因此,德國人提高品質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產(chan) 環節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響降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切割分解成機器(或者人像機器一樣動作)能簡單執行的。借此,德國每年發布上千條行業(ye) 標準,其中80%以上為(wei) 歐洲及世界各國采用,德國由此也成為(wei) 世界工業(ye) 標準化的發源地。在製造業(ye) 領域,標準決(jue) 定著市場競爭(zheng) 力,“德國製造”長盛不衰並始終領先全球,背後的重要依靠就是標準化屏障,且這種標準製造與(yu) 引領能力至今強勢如故。(作者係中國市場學會(hui) 理事、廣東(dong) 外語外貿大學經濟學教授)

聲明:本文所用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係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