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会员登录平台官网
News & Information
英國逐步走出技術性衰退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英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一季度環比增長0.6%,繼2023年三季度(環比下降0.1%)、四季度(環比下降0.3%)連續兩(liang) 個(ge) 季度增長下滑後,首次實現正增長,意味著英國經濟逐步走出了技術性衰退。
服務業(ye) 、製造業(ye) 複蘇勢頭足。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服務業(ye) 產(chan) 出在連續3個(ge) 季度收縮後首次獲得正增長,且14個(ge) 服務業(ye) 子行業(ye) 中有11個(ge) 實現增長,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是運輸和倉(cang) 儲(chu) 業(ye) 。麵向消費者的服務業(ye) 產(chan) 出繼去年四季度下降0.4%後,一季度實現環比增長0.6%,表明隨著通脹從(cong) 高位下降,實際工資上漲,消費者可支配收入上升,消費需求疲軟得到進一步改善。繼去年四季度製造業(ye) 產(chan) 出環比下降1.0%後,英國今年一季度製造業(ye) 產(chan) 出增長1.4%,複蘇明顯,製造業(ye) 企業(ye) 盈利前景和市場預期有效改善。製造業(ye) 回暖的主要貢獻仍來自於(yu) 汽車製造,汽車產(chan) 業(ye) 環比增長5.7%,已連續6個(ge) 季度實現正增長,顯示出英國國內(nei) 及海外出口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旺盛需求。
通脹水平得到基本控製。對核心通脹有持續影響力的服務業(ye) 通脹有所下降,但仍處於(yu) 高位,3月份為(wei) 6.0%。英格蘭(lan) 銀行認為(wei) ,勞動力市場表現仍是影響通脹走勢的不確定因素,英國國家統計局的勞動力調查數據仍然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準確衡量勞動力市場的狀況存在困難。目前根據一係列廣泛的經濟指標,英格蘭(lan) 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hui) 判斷英國勞動力市場將會(hui) 呈現寬鬆的趨勢,但與(yu) 曆史同期相比當前的勞動力市場仍然相對緊張,薪資處於(yu) 曆史高位將阻礙通脹下降到目標區間。目前英國私營經濟部門的平均周薪資增長率下降至6.0%,工資的增速進一步下滑,這與(yu) 近期的預期通脹壓力放緩和勞動力市場寬鬆表現相一致。
英國國家統計局5月2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4月份通脹率大幅降至近3年來的最低水平,以消費者價(jia) 格指數(CPI)衡量的通脹率從(cong) 3月份的3.2%降至2.3%。英國首相蘇納克表示,通貨膨脹已經恢複正常。政府的經濟計劃正在發揮作用,但前提是改善經濟安全和為(wei) 每個(ge) 人創造工作機會(hui) 。雖然通脹明顯下降,但由於(yu) 能源價(jia) 格已從(cong) 高位回落,通脹繼續下降的基數效應消失,加上地緣政治因素給通脹帶來上行風險,短期內(nei) 通脹表現仍不穩定,預計今年下半年通脹率將小幅上升至2.5%左右。
基於(yu) 近期通脹表現,5月初英格蘭(lan) 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hui) 決(jue) 定將銀行基準利率維持在5.25%。由於(yu) 高利率的限製性因素正在製約信貸,增加融資成本,並影響實體(ti) 經濟活躍度,市場預期今年英格蘭(lan) 銀行將降息,但具體(ti) 降息時間點將取決(jue) 於(yu) 英格蘭(lan) 銀行在控製通脹持續性改善與(yu) 刺激經濟提振複蘇之間的平衡。5月22日新公布的通脹數據給英格蘭(lan) 銀行盡快步入降息通道提供支撐。英格蘭(lan) 銀行副行長本·布羅德本特近日也表示,“今年夏季降息是可能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表示,考慮到能源價(jia) 格已從(cong) 高位下降,全球供應鏈中斷得到緩解,英國通脹已經從(cong) 2021年12月份的曆史高位大幅回落,英格蘭(lan) 銀行今年最多可降息3次,在控製通脹的同時穩步複蘇。IMF上調了對英國2024年經濟的增長預測,從(cong) 同比增長0.5%小幅上調至0.7%,預計2025年英國經濟將增長1.5%。在英格蘭(lan) 銀行降息路徑方麵,IMF建議在今年年底前將銀行基準利率從(cong) 5.25%下調至4.75%或更低的4.5%。
英國經濟中長期複蘇前景仍不穩定。近期經合組織(OECD)發布的世界經濟形勢報告預測英國GDP在2024年將增長0.4%,這一數字低於(yu) 之前預測的0.7%,預計英國經濟2025年將增長1.0%,落後於(yu) 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和美國。經合組織認為(wei) ,短期內(nei) ,英國經濟增長將因服務業(ye) 價(jia) 格上漲壓力和勞動技術人員短缺而受到抑製,高基礎利率和限製性財政政策是阻礙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市場分析認為(wei) ,盡管英國經濟近期前景較好,已經走出技術性衰退,但GDP增長的持續改善可能會(hui) 受到勞動生產(chan) 率增長持續疲軟以及高技術崗位勞動力缺口擴大、勞動力市場供需錯配的負麵影響。 (經濟日報記者 馬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