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会员登录平台官网

News & Information

日本“走出通縮”已進入第三年?

來源:參考消息網 時間:2025-07-31 分享:
7月29日報道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27日報道,日本經濟是否陷入了生產能力跟不上訂單的“供給不足”狀態?這一認知正在民間經濟學家中逐漸擴散。反映經濟需求與供給差距的“供需缺口”,在日本內閣府的估算中顯示為需求不足,但在民間估算中卻呈現為大幅度的供給不足。這一分歧,動搖了依賴財政刺激政策來支撐需求的政策邏輯根基。
供需缺口是判斷經濟景氣度和物價走勢的重要依據。比如,一家最大供餐能力為100份的餐廳,如果隻接待80名顧客,那意味著存在20份的需求不足。此時的供需缺口為負值,表明經濟低迷,物價麵臨通縮壓力。
相反,如果來了120位顧客,則說明餐廳存在20份的供給能力短缺。此時的供需缺口為正值,通常判斷為經濟過熱,物價呈現通脹傾向。
日本央行和日本內閣府分別采用不同方法估算供需缺口,近幾年其估算結果大多處於負值區間。基於此,日本政府和執政黨反複出台經濟刺激措施提振需求。
供需缺口同時也是日本政府判斷日本經濟是否“走出通縮”的四大核心指標之一。即使日本物價漲幅已達到3%,但日本政府仍未宣布擺脫通縮,關鍵原因就在於供需缺口尚未轉為正值。
然而,從民間機構的估算結果來看,情況大不相同。例如,根據法巴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河野龍太郎估算,日本經濟供需缺口自2021年第四季度起便持續為正,而瑞穗研究與科技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河田皓史也估算認為,自2022年第三季度起,日本經濟供需缺口持續處於正值區間。
判定走出通縮的其他三項指標,在2023年第二季度之後均已達標。如果生硬套用所有指標(包括民間估算的正值供需缺口),則意味著日本擺脫通縮狀態已有三年。
官方與民間的供需缺口,估算差額達到萬億日元級別。以最近的2025年第一季度為例,法巴證券的估算為年化13萬億日元(約合880億美元)的正值,而內閣府的估算則是1萬億日元的負值。兩者差額高達14萬億日元。
緣何估算結果會如此不同?河野龍太郎和河田皓史認為,供需缺口的正值與其說是經濟過熱,不如視為供給能力嚴重不足,無法滿足現有需求。其中,他們尤為關注的是勞動力短缺問題。
在供需缺口中,代表供給能力增長的“潛在增長率”可分解為勞動力、資本投入和技術革新三大要素。其中,作為勞動力構成要素之一的勞動時間,因工作方式改革等因素而持續減少。造成官方與民間估算差異的一個關鍵點,正是對2020年新冠疫情後勞動時間變化的不同解讀。
日本的勞動時間到2024年也仍低於2019年水平,未能從新冠疫情造成的下滑中恢複。民間經濟學家認為,這是2019年開始推行的加班限製和帶薪休假普及政策所致。他們判斷,勞動時間增長空間有限,製約了供給能力的提升。
日本內閣府和日本央行同樣承認勞動力短缺對供給能力有負麵影響,但在估算供需缺口時,對其影響程度的反映比民間估算要小。日本央行在2025年1月的展望報告中指出:“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緊張程度,比宏觀經濟層麵供需缺口所顯示的更為嚴峻。”這顯示出日本央行對人手不足問題的警惕。
如果供需缺口確實處於正值區間,那麽減稅和發放補貼等措施,將可能進一步助長物價上漲。河野龍太郎對當前的日本經濟政策方向提出批評,稱“在供給跟不上需求的情況下,卻持續采取一味刺激需求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環境,這是有問題的”。
日本內閣府的分析也指出,對機械設備的投資不足同樣拖累了經濟增長。觀察2020年以來的潛在增長率,日本資本投入的貢獻度僅為美國的八分之一。因此,將企業內部留存資金引導至人工智能等增長領域的投資政策,同樣不可或缺。(編譯/沈紅輝)
聲明:本文所用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係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