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会员登录平台官网
News & Information
應對新的貿易壁壘,需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如何推進開放型中國現代化?對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11月22-24日,第十一屆中國世界經濟學科專(zhuan) 家和中青年學者學術論壇在山東(dong) 財經大學舉(ju) 辦,本次會(hui) 議主題為(wei) “世界經濟新變化與(yu) 推進開放型中國式現代化”。與(yu) 會(hui) 學者從(cong) 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讀推進開放式現代化的內(nei) 涵及重要性,並為(wei) 各個(ge) 層麵如何推進開放式中國現代化給出了針對性建議。
特朗普關(guan) 稅政策對中國的影響
特朗普於(yu) 美國當地時間2024年11月6日贏得總統大選,其提出的60%對華關(guan) 稅政策引發國際社會(hui) 高度關(guan) 注。這一貿易政策不僅(jin) 將深刻影響中國的對外開放進程,更可能重塑全球價(jia) 值鏈布局。
南開大學教授李坤望量化分析了特朗普式關(guan) 稅對全球各國供應鏈的衝(chong) 擊,指出特朗普2.0關(guan) 稅將重構全球供應鏈,中美兩(liang) 國“脫鉤斷鏈”趨勢將顯著加劇;歐盟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將加強、對美國供應鏈的依賴下降,但美國在歐盟出口市場中的影響力將明顯提升,歐盟將成為(wei) 未來中美經貿關(guan) 係中的重要砝碼。考慮到歐盟因素的重要性,李坤望認為(wei) ,奉行“孤立主義(yi) ”的特朗普上台並不意味著就是“壞事”。
東(dong) 南大學教授邱斌指出,特朗普政府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yi) 政策,尤其是對中國商品加征關(guan) 稅的措施,不僅(jin) 影響了中美雙邊貿易,還導致貿易和生產(chan) 向第三國轉移。數據顯示,2018-2020年期間,美國對華加征關(guan) 稅導致中國對美出口額下降超過20%,部分產(chan) 業(ye) 鏈加速向東(dong) 南亞(ya) 轉移,但同時也促使中國企業(ye) 加快產(chan) 業(ye) 升級和市場多元化布局。因此,他建議,一是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參與(yu) 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等多邊貿易機製,拓展新興(xing) 市場;二是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提升產(chan) 品附加值和國際競爭(zheng) 力。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孝鬆強調,貿易打壓、出口管製與(yu) 投融資限製以及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政策將是特朗普重新執政大概率采取的貿易打壓方式。進一步,王孝鬆教授采用GTAP模型對特朗普可能實施的60%對華關(guan) 稅政策進行模擬,發現貿易摩擦會(hui) 使中美兩(liang) 國福利產(chan) 生損失。他建議,中國要適當地進行反製,以此緩解福利損失。
如何推進開放型中國現代化
在目前複雜的國際地緣政治背景下,中國如何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是會(hui) 議要完成的一道必答題。
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楊連星指出,國內(nei) 生產(chan) 網絡對外資股權網絡具有顯著塑造作用,企業(ye) 所在行業(ye) 與(yu) 目標行業(ye) 間的完全消耗係數每提高一個(ge) 單位,企業(ye) 進入外資股權網絡的概率提升27.22%。這種影響在大型企業(ye) 、非國有企業(ye) 和中下遊企業(ye) 中表現更為(wei) 明顯,且主要通過行業(ye) 外網絡實現。他建議,一是要強化生產(chan) 網絡對外資跨國遷移的支撐作用,促進外資“穩中提質”。二是優(you) 化營商環境,提升對外資的吸引力。三是充分發揮超大規模本土市場優(you) 勢,提升國內(nei) 生產(chan) 網絡的外資產(chan) 業(ye) 配套能力,推動開放型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中山大學副教授李兵研究發現,中國加入WTO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降低顯著促進了企業(ye) 進入和退出市場。數據顯示,這一變化使得生產(chan) 率水平較高的企業(ye) 進入市場,同時迫使生產(chan) 率較低的企業(ye) 退出,提升了行業(ye) 整體(ti) 生產(chan) 率水平。他建議,政府應積極參與(yu) 國際規則製定,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降低外部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同時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維護國內(nei) 市場競爭(zheng) 性,發揮市場優(you) 勝劣汰機製,重視企業(ye) 退出對整體(ti) 福利的促進作用。
高水平開放如何推進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
從(cong) 人工智能、工業(ye) 互聯網到大數據,縱觀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帶來的新產(chan) 業(ye) ,進而形成的新質生產(chan) 力。
武漢大學教授張天頂指出,在全球經濟複蘇乏力的背景下,發達國家正積極推動“製造業(ye) 回流”戰略,加速“機器換人”進程。研究發現,這一趨勢雖然對中國貿易產(chan) 生了負麵衝(chong) 擊,但同時也提升了中國的整體(ti) 福利水平,為(wei) 中國推進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他建議,要加大機器人應用力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you) 惠等方式支持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高運勝研究發現,中國工業(ye) 機器人應用快速增長,2023年萬(wan) 人機器人密度達470台,位居世界第三。研究揭示,工業(ye) 機器人應用通過降低勞動力成本和提高勞動生產(chan) 率,顯著抑製了製造業(ye) 企業(ye) 對外直接投資,這種抑製效應在西部地區、非國有企業(ye) 和勞動密集型行業(ye) 表現更為(wei) 明顯。隨著人口老齡化加深,這種抑製作用將逐步減弱。他建議,要堅持對外開放戰略,推動對外直接投資結構轉型升級,並加強人才培養(yang) ,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提供人力資本支撐。
武漢大學教授餘(yu) 振指出,國家級經開區顯著促進了區內(nei) 企業(ye) 創新發展。這種促進作用主要通過三個(ge) 機製實現:市場效應降低企業(ye) 經營不確定性;學習(xi) 效應促進企業(ye) 間技術溢出;競爭(zheng) 效應倒逼企業(ye) 創新。特別是對中西部地區企業(ye) 、處於(yu) 成熟期的企業(ye) ,以及與(yu) 經開區主導產(chan) 業(ye) 相匹配的企業(ye) ,這種創新促進作用更為(wei) 顯著。餘(yu) 振建議,支持重要城市優(you) 先申請設立國家級經開區,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以增強區域經濟增長內(nei) 生動力。同時,優(you) 化園區營商環境,擴大招商引資資源,吸引更多高質量企業(ye) 、高水平人才和資源要素入駐,推動形成創新集聚經濟。
本屆論壇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複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和山東(dong) 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