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会员登录平台官网

News & Information

多行業訂單迅速增長 我國裝備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時間:2023-06-15 分享:

       近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與(yu) 法國達飛海運集團簽下金額達210多億(yi) 人民幣的合作協議,創下中國造船業(ye) 一次性簽約集裝箱船最大金額新紀錄;今年1至3月,主要製造企業(ye) 各類挖掘機出口同比增長13.3%;今年前4個(ge) 月,我國汽車出口149.4萬(wan) 輛,同比增長76.5%……


  紛至遝來的訂單,折射出我國裝備製造業(ye) 發展的強勁活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給我國裝備製造業(ye) 帶來機遇和挑戰。如何抓住機遇、直麵挑戰,在國際市場中占據主動,推動中國裝備製造業(ye) 由大變強?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多行業(ye) 訂單數量和質量實現雙飛躍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我國造船完工量917萬(wan) 載重噸;新接訂單量1518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53%。截至3月底,手持訂單量11452萬(wan) 載重噸,同比增長15.6%。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3.5%、62.9%和50.8%,為(wei) 世界第一。


  “到目前為(wei) 止,民船訂單已經承接了大概300億(yi) 元人民幣,2026年已經全部接滿,2027年接了快一半,甚至有些生產(chan) 線已經排到2028年。”中國船舶集團江南造船副總經理林青山說。


  實現量的突破外,船舶訂單質量也有明顯提升。相關(guan) 數據顯示,今年1至3月,我國新接船舶訂單結構優(you) 化,修載比達到0.485,處於(yu) 曆史最好水平。作為(wei) 觀察船型結構的一項直觀指標,修載比越高,說明承接的高端船舶越多。


  “2003年,我們(men) 新接訂單中散貨船的占比可以達到50%,2011年接近70%。2022年,散貨船的占比已降到接近40%,但另一些船型,比如像集裝箱船還有LNG(液化天然氣)船代表的氣體(ti) 船,占比在增加,反映出我們(men) 新接訂單船型的結構性變化——新船訂單技術含量越來越高。”中國船舶工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統計信息部主任鄭一銘說。


  紅火的不僅(jin) 是造船業(ye) 。在3月份舉(ju) 辦的第36屆拉斯維加斯工程機械展上,中國挖掘機製造企業(ye) 中聯重科在開展第3天便攬獲現場簽約和意向訂單達6億(yi) 元人民幣。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ye) 協會(hui) 對挖掘機主要製造企業(ye) 的統計,今年1至3月,主要製造企業(ye) 各類挖掘機出口28643台,同比增長13.3%,部分行業(ye) 龍頭企業(ye) 產(chan) 品實現出口翻番,且訂單還在增加。


  以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為(wei) 代表的外貿出口“新三樣”同樣表現亮眼。海關(guan) 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這三類產(chan) 品合計出口2646.9億(yi) 元人民幣,增速達66.9%,成為(wei) 支撐中國外貿走向世界的新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尤其是以新能源汽車為(wei) 代表的機電產(chan) 品保持了良好上升勢頭。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月,新能源汽車出口占汽車整體(ti) 出口金額比重提升至42.9%,對汽車出口增長貢獻率達51.6%。


  突破關(guan) 鍵技術壁壘和核心能力瓶頸,不斷提升全球市場競爭(zheng) 力


  與(yu) 法國達飛海運集團成功簽訂協議的消息傳(chuan) 來,中國船舶滬東(dong) 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集裝箱船首席技術專(zhuan) 家袁紅良並未感到意外。


  “2017年,我們(men) 集團就和法國達飛集團簽訂過9艘23000TEU(標準箱)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的建造合同,實船交付後我們(men) 集團進一步優(you) 化設計,調整全船布局,研發的新一代23000TEU雙燃料箱船正是此次簽訂協議中的一個(ge) 型號。”袁紅良告訴記者,此次簽約的23000TEU雙燃料推進集裝箱船不僅(jin) 尺度較大,裝載能力強,最主要的是使用了LNG作為(wei) 主要燃料,並且在前一批船型基礎上進行了技術上的改進與(yu) 加強,使得船型在使用上更環保,在節能減排上更進一步。


  集裝箱貨運是海上運輸最主要的方式,長期以來,以燃油為(wei) 動力的船舶航運碳排放並不低,而LNG作為(wei) 一種清潔高效優(you) 質的能源應用在超大型集裝箱船上,能極大減少環境汙染。據統計,與(yu) 同型燃油箱船相比,以LNG為(wei) 燃料的船型單個(ge) 航次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約20%,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高達85%,顆粒物、硫氧化物排放量減少99%。


  總長399.9米、寬61.3米的23000TEU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貨艙深度達33.5米,甲板麵積相當於(yu) 3.5個(ge) 標準足球場。在如此大的集裝箱船上使用LNG作為(wei) 動力燃料,在世界造船史上是一次革新。


  挑戰隨之而來。LNG隻有在零下163攝氏度的超低溫下才能轉化為(wei) 液態,此時體(ti) 積縮小為(wei) 氣態體(ti) 積的1/620,便於(yu) 遠洋運輸。而儲(chu) 藏18600立方米的LNG,則需要一套先進、可靠的MarkⅢ型液貨圍護係統,將LNG始終保持在超低溫液態下進行儲(chu) 存及運輸。


  “我們(men) 在這艘集裝箱船上安裝了一個(ge) 18600立方米的MarkⅢ薄膜式燃料艙,用以裝載LNG,為(wei) 巨輪提供‘綠色動力’。”袁紅良說。


  據介紹,MarkⅢ薄膜式燃料艙的不鏽鋼波紋板焊接長度達9公裏,波紋板的厚度僅(jin) 為(wei) 1.2毫米,需要高超的焊接技術才能勝任,不能出現哪怕像針眼一樣的漏點。“當時,提供這種波紋板焊接設備的供應商在全球隻有2家。國外廠商非常願意提供焊接設備,但對核心焊接參數嚴(yan) 格保密。”袁紅良說,為(wei) 了攻克核心技術難題,焊接團隊開展了多輪摸索和試驗,最後在3個(ge) 月的時間裏,自主編製出一套具有國際水準的焊接工藝。


  在關(guan) 鍵技術壁壘和核心能力瓶頸上的突破,對提升企業(ye) 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zheng) 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成功建成交付23000TEU雙燃料動力集裝箱,幫助我們(men) 實現了薄膜型液貨艙建造能力的全覆蓋,成為(wei) 全球唯一能同時建造MarkⅢ型薄膜艙和NO.96型薄膜艙的船舶企業(ye) 。”中國船舶滬東(dong) 中華工藝技術研究所所長習(xi) 猛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圍繞LNG船核心工藝持續攻關(guan) 創新,提升設施水平和建造質量,新接訂單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飛躍。“比如我們(men) 經過不斷快速迭代向市場最新推出的第五代‘G5長恒’係列17.4萬(wan) 立方米LNG運輸船,在與(yu) 日、韓多家船廠競爭(zheng) 中脫穎而出,率先成功中標卡塔爾能源LNG項目,承接訂單達34艘,創下了中國LNG船單船型單筆訂單金額最高紀錄。”


  持續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形成高效穩固的產(chan) 業(ye) 創新生態


  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非一家之力,不僅(jin) 需要時間的積累,更需要通過完備的產(chan) 業(ye) 鏈布局,形成高效穩固的產(chan) 業(ye) 創新生態,築牢抵禦外來風險的屏障。


  從(cong) 事船舶製造20年的袁紅良見證了大型LNG運輸船國產(chan) 配套率從(cong) 第一代的40%左右逐漸提升到接近70%的轉變,但他也看到,與(yu) 韓國高於(yu) 80%的國產(chan) 化率相比,我國的國產(chan) 配套率還是偏低。“特別是在低溫原材料和關(guan) 鍵設備方麵,進口產(chan) 能無法保障國內(nei) 船企維持現有訂單生產(chan) 需求,且受到國際形勢惡化影響,低溫材料和關(guan) 鍵設備價(jia) 格飛漲,交期不可控,都對國內(nei) LNG船產(chan) 業(ye) 鏈的發展造成威脅。”袁紅良說。


  2022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ye) 現代產(chan) 業(ye) 鏈鏈長建設工作推進會(hui) ,強調要著力推動中央企業(ye) 提升基礎固鏈、技術補鏈、融合強鏈、優(you) 化塑鏈能力,不斷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zheng) 力,在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構建中更好發揮支撐引領作用。


  “作為(wei) LNG供應鏈‘鏈主’企業(ye) ,我們(men) 圍繞LNG生產(chan) 、運輸與(yu) 應用的全流程裝備體(ti) 係化發展需求,重點突破LNG產(chan) 業(ye) 鏈典型裝備的關(guan) 鍵共性技術、核心係統(設備)及材料研製,帶領產(chan) 業(ye) 鏈內(nei) 企業(ye) 共同突破關(guan) 鍵設備生產(chan) 和應用,解決(jue) 依賴國外設備和技術的‘卡脖子’問題,帶動相關(guan) 船企形成年產(chan) 20艘大型LNG船的建造能力。”習(xi) 猛說。


  在上遊,加強與(yu) 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攻關(guan) ,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在下遊,引導更多國內(nei) 企業(ye) 投身船用特種材料的研製,以及關(guan) 鍵部件、設備的技術攻關(guan) ,最終推動LNG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全鏈突破。“我們(men) 還組建了中國唯一專(zhuan) 注LNG船設計攻關(guan) 的LNG技術研究所,為(wei) LNG船國產(chan) 配套設備上船提供專(zhuan) 業(ye) 技術研究和驗證支撐。通過各種措施,全麵實現國產(chan) 供應鏈的穩定性。”習(xi) 猛說。


  在固鏈穩鏈上發力的還有我國的高鐵製造行業(ye) 。拿高速動車組來說,涉及原材料、電子電器、精密儀(yi) 器等10多個(ge) 行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分布在13個(ge) 國家和地區,涉及全國20餘(yu) 個(ge) 省市、100多個(ge) 地市,2100餘(yu) 家核心配套企業(ye) 。


  為(wei) 了以技術鏈為(wei) 牽引,高效配置資源,中國中車集團圍繞“基礎前沿研究、共性關(guan) 鍵技術研發、集成與(yu) 應用示範”進行全鏈條聯合攻關(guan) 。“我們(men) 麵向全社會(hui) 組建產(chan) 學研用相結合的高效協同創新團隊,從(cong)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車子企業(ye) 到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突破國家、行業(ye) 、單位、學科的限製,最大程度實現目標聚焦、成果共享。”中國中車集團有關(guan) 負責同誌介紹,以中車為(wei) 主體(ti) ,50餘(yu) 家高校和科研院所、30餘(yu) 家央企、2000餘(yu) 家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協同攻關(guan) ,通過“鏈長”牽引,打造長春、大連、青島、南京、株洲等先進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拉動產(chan) 業(ye) 鏈主體(ti) 單位“卡脖子攻關(guan) ”“補技術短板”工程,帶動核心技術創新突破。


  以促進裝備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為(wei) 契機,推動我國製造業(ye) 由大向強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穩健前行實現良好開局,複蘇進程逐漸加快,裝備製造業(ye) 表現尤為(wei) 突出。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稱,4月份,全國製造業(ye) 增長6.5%,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13.2%,比上月提升5.3個(ge) 百分點。中國物流與(yu) 采購聯合會(hui)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ye) 調查中心發布的5月份中國采購經理指數顯示,5月份裝備製造業(ye) 、高技術製造業(ye) 采購經理指數分別為(wei) 50.4%、50.5%,較上月分別上升0.3、1.2個(ge) 百分點,新動能行業(ye) 保持穩定上升趨勢。


  “高技術製造業(ye) 、裝備製造業(ye) 等的回暖跡象已經比較明顯,以結構調整升級、高質量發展為(wei) 引領的經濟全麵回暖正在逐步嶄露頭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


  2022年,我國全部工業(ye) 增加值突破40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占GDP比重達33.2%,其中製造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為(wei) 27.7%,製造業(ye) 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在我國已建成全球產(chan) 值規模最大、產(chan) 業(ye) 覆蓋度最廣的製造業(ye) 體(ti) 係的基礎上,如何以促進裝備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為(wei) 契機,推動製造業(ye) 由大向強轉變成為(wei) 更值得關(guan) 注的問題。


  今年的博鼇亞(ya) 洲論壇上,關(guan) 於(yu) 中國是否還是世界工廠的討論十分熱烈。“我覺得中國還是世界工廠,我們(men) 的製造業(ye) 規模是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過去我們(men) 作為(wei) 世界工廠的優(you) 勢主要體(ti) 現在勞動力上,現在強調的是科技和創新驅動,競爭(zheng) 優(you) 勢更多體(ti) 現在質量、服務、技術、品牌、標準等方麵,這是一個(ge) 很大的變化。”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研究院學位委員會(hui) 委員白明告訴記者。


  近年來,以高技術、高附加值著稱的高端裝備製造業(ye) 發展勢頭強勁。去年,我國高技術製造業(ye) 占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15.5%,裝備製造業(ye) 占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比重31.8%。此外,我國新能源汽車、光伏產(chan) 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升級加快,已培育45個(ge) 國家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轉型升級這麽(me) 多年,我們(men) 越來越強調創新驅動,比如我們(men) 的專(zhuan) 利申請量現居世界第一,規模以上製造業(ye) 重點領域企業(ye) 每億(yi) 元營業(ye) 收入高價(jia) 值專(zhuan) 利數從(cong) 2012年0.62件提升至2020年2.38件,對知識產(chan) 權的重視有利於(yu) 我們(men) 沿著科技創新的道路走下去,轉化為(wei) 外貿競爭(zheng) 的新優(you) 勢。”白明表示,整體(ti) 看,我國裝備製造業(ye) 處在向中高端邁進的關(guan) 鍵時期,但也存在產(chan) 業(ye) 基礎薄弱、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存在斷鏈風險、部分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等問題。


  “一方麵,要通過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補齊基礎零部件、關(guan) 鍵軟件短板弱項,加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維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另一方麵,在產(chan) 業(ye) 鏈轉型過程中,也要防止把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簡單‘一刀切’的問題。”白明說,要加強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升級改造,提升其在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zheng) 力,推動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走出去,在國際標準上掌握話語權。(侯顆

聲明:本文所用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係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