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会员登录平台官网
News & Information
經濟學家展望2025:迎接確定性增長
特朗普2.0時代的中美關(guan) 係如何?2025年的全球經濟會(hui) 麵臨(lin) 哪些風險?中國的宏觀政策會(hui) 如何再調整?房地產(chan) 轉型到了什麽(me) 階段?……
歲末年初,中國經濟站在一個(ge) 新的曆史起點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既需要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同時也要解決(jue) 內(nei) 部的結構性問題,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背景 下,中國經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在新質生產(chan) 力的推動下實現轉型升級,成為(wei) 全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焦點。
在這樣一個(ge) 特殊時刻,行業(ye) 領袖和經濟學家們(men) 在願景思享年會(hui) 上集體(ti) 回應了這一時代課題,共同為(wei) 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把脈定向,為(wei) 2025年建言獻策。
世界經濟將持續處於(yu) 低增長狀態
在全球經濟持續低增長的背景下,2025年的世界經濟無疑將麵臨(lin) 更為(wei) 複雜的局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多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速預期,而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貿易保護主義(yi) 的抬頭以及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都為(wei) 未來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2025年世界經濟將在不確定性中躊躇前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在展望2025年世界經濟時如此表示。他總結了三個(ge) 方麵的表現:第一,2025年的世界經濟將持續處於(yu) 低增長狀態;第二,特朗普2.0時代和全球貿易戰;第三,2025年經濟形勢最大的問題是不確定性。
對於(yu) “低增長”的主要原因,朱民認為(wei) ,一方麵是疫情的衝(chong) 擊,另一方麵是全球勞動生產(chan) 率普遍下降。
與(yu) 此同時,朱民預計全球貿易增長速度也會(hui) 進一步下降,會(hui) 低於(yu) GDP的增長速度,財政赤字是未來一個(ge) 巨大的風險,而伴隨全球公共債(zhai) 務的不斷增長,金融風險也在不斷加劇。
朱民認為(wei) ,巨大的不確定性將對全球經濟造成負麵衝(chong) 擊,基線預測水平下可能造成全球GDP約0.3-0.5%的損失,導致全球貿易活動減少,貿易波動上升,貿易增速下降,貿易占GDP比重將下跌,同時,全球供應鏈擾動與(yu) 調整,製造業(ye) 成本上升,製造業(ye) 流動不確定性上升,新興(xing) 經濟和發展中國家麵臨(lin) 高債(zhai) 務利率困難和融資困難。
這些將使得全球經濟進一步分裂,脆弱性急劇上升。
“我們(men) 不是生活在純經濟的社會(hui) 裏,而是生活在政治經濟、地緣政治的環境,生活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之中,這是我理解的2025特別重要的一個(ge) 方麵。”朱民如此總結。
遼寧大學校長餘(yu) 淼傑從(cong) 經貿角度探討了國際貿易的未來,他認為(wei) ,特朗普二次上台後,“美國優(you) 先”的政策不可能改變,將會(hui) 對國際貿易設置重重障礙。他認為(wei) ,國際經貿博弈將是一場“持久戰”,在防禦和相持過程中,在經濟、科技、安全等領域的競爭(zheng) 將更加激烈。
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機遇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作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其政策走向和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具有重要影響。
麵對複雜的國內(nei) 外形勢,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焦捷認為(wei) ,中國正在積極推動以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核心的高質量增長,致力於(yu) 消除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商業(ye) 模式的培育壯大至關(guan) 重要。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尹豔林也認為(wei) ,在工業(ye) 尤其是製造業(ye) 仍然是我國經濟增長“壓艙石”的基礎上,新動能正在加快培育成長,裝備製造業(ye) 、高技術製造業(ye) 增長較快,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3D打印設備產(chan) 品產(chan) 量均快速增長,一批大國重器、重大成果在不斷湧現,新質生產(chan) 力正在加快形成。
在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商業(ye) 模式正成為(wei)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首先,科技創新是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的關(guan) 鍵力量。近年來,中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為(wei)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互聯網巨頭企業(ye) 紛紛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為(wei) 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其次,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服務業(ye) 也已成為(wei) 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倫(lun) 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金刻羽表示,服務業(ye) 貿易將是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機會(hui) ,服務業(ye) 貿易從(cong) 1998年至今上漲15倍,以這樣的趨勢下來,未來幾十年超過50%的貿易都將是服務業(ye) 貿易,而不是傳(chuan) 統的貿易。
她分析認為(wei) ,這一趨勢有可能加速的原因,是大語言模型的興(xing) 起,以及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能進步,而中國作為(wei) 全球最大的服務貿易市場之一,其服務業(ye) 的快速發展不僅(jin) 為(wei) 經濟增長提供了新動能,也為(wei) 全球服務貿易的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此外,作為(wei) 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要發揮民間資本的積極作用。尹豔林在年會(hui) 上強調,要讓更多民企參與(yu) 重大項目建設,適當提高民間資本出資比例。這不僅(jin) 可以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還可以促進市場競爭(zheng) 和產(chan) 業(ye) 升級,未來隨著政策環境的不斷優(you) 化和民間資本的持續投入,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將為(wei) 中國經濟提供更多新的增長點。
“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you) 勢明顯,還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有待釋放。”尹豔林表示,我國經濟基礎穩、優(you) 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持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隻要有效應對,加大調控力度,提高政策整體(ti) 效能,就一定能夠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憑借國內(nei) 統一大市場的構建、全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勢、人才優(you) 勢等,盡管中美經貿博弈將是一場“持久戰”,但在餘(yu) 淼傑看來,中國的比較優(you) 勢非常清晰,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如果說當今世界不確定性中最大的確定性,那就是中國會(hui) 堅持構建全麵開放新格局,在中美博弈中最終勝出。他指出,未來中國將在全球經濟舞台上持續展現引領性作用,並收獲更為(wei) 廣闊的發展機遇與(yu) 合作空間。
明年宏觀經濟政策走向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定調,給了一些指向性的東(dong) 西,還出現了很多第一次的表述,包括“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上一次貨幣政策適當放鬆是在2009年和2010年,此後十幾年間,“穩健的財政政策”被“積極的財政政策”所取代,這種政策組合是首次出現,確實給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財政政策與(yu) 貨幣政策一直是我國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財政政策與(yu) 貨幣政策的協同發力、精準施策,對於(yu) 促進經濟增長、防範化解風險無疑具有重要意義(yi) 。
12月9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hui) 議,明確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此前,財政部也已表示,實施更加給力的財政政策,積極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間,人民銀行也已表示,將繼續實施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確保流動性合理充裕。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誌恒在年會(hui) 上提出,財政政策有必要實現四個(ge) 優(you) 化:赤字率突破3%、從(cong) 盯住赤字率轉向支出增速、從(cong) 減稅降費轉向擴大支出、從(cong) 重投資轉向投資與(yu) 消費並重。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發展與(yu) 監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張健華則強調了貨幣政策的靈活適度。
“明年的貨幣政策方麵肯定會(hui) 有一些比較大的力度,”他指出,明年貨幣政策既需要數量型工具,更需要價(jia) 格型工具。通過靈活運用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數量型工具以及利率、匯率等價(jia) 格型工具,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和流動性合理充裕,為(wei) 實體(ti) 經濟提供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對於(yu) 當前的宏觀政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wei) ,為(wei) 了防止經濟短期內(nei) 下滑,需要通過政策刺激提振消費需求,但相對於(yu) 刺激規模,更重要的是在哪些領域去刺激、如何刺激,才能夠有效解決(jue) 消費不足的結構性偏差問題。
因此,劉世錦建議,治標的同時更要治本,在推出刺激政策的同時要協同推進結構性的改革。一項重要改革,是以擴大中央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事權為(wei) 突破口,加強社會(hui) 保障和提升人力資本的能力建設,而另一項重要改革,是以城鄉(xiang) 結合部農(nong) 村土地市場化改革為(wei) 突破口,推動城鄉(xiang) 之間人員、土地、資金等要素雙向流動、融合發展,帶動中國的第二輪城市化浪潮。
今年9月開啟的一攬子增量政策,讓中國資產(chan) 價(jia) 格迎來重估,A股一度出現大幅度上漲,關(guan) 於(yu) 金融市場的改革,中國貿促會(hui) 原副會(hui) 長、中國證監會(hui) 原主席助理張慎峰表示,要實現讓差公司盡快退市,讓好公司盡快上市,讓融資者得到更快發展,讓投資者得到更多回報,使市場成為(wei) 基礎製度更加完備、市場功能更加強大、綜合監管更加有效、投資者利益保護更加充分的市場。
武漢⼤學⾼級研究中⼼主任、北京⼤學數量經濟與(yu) 數理⾦融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龔六堂也認為(wei) ,資本市場要健康發展,除了解決(jue) 融資之外,更重要的是怎樣通過資本市場發揮財富效應作用,使得居民財產(chan) 性收入可持續增長。
“我們(men) 應該對2025年中國經濟充滿信心,我們(men) 的好醫生非常多,而且開出了非常明確的藥方,隻要照方抓藥,所有問題都可以解決(jue) 。”關(guan) 於(yu) 明年經濟增長,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yu) 實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厲克奧博如此表示。
房地產(chan) 企穩已經開了一個(ge) 好頭
作為(wei) 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房地產(chan) 是中國經濟繞不開的話題,其健康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影響。然而,近年來房地產(chan) 市場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增加,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對於(yu) 當下市場,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xing) 認為(wei) ,現在的房地產(chan) 數據有所好轉,一線城市開了一個(ge) 好頭,但是距離完全企穩仍有距離,還需要加政策,加措施,加改革。
在仇保興(xing) 看來,企穩不是回到過去高價(jia) ,而是要找到新的均衡,穩房產(chan) 沒有完美的一次性方案,要不斷地調整、相繼出台政策,企穩的可能性就增大了。
在這個(ge) 過程中,要防範房價(jia) 出現持續下跌,“日本的房地產(chan) 泡沫就是連續的政策錯誤導致的,明明看到了泡沫正在趨向破滅,這時候加息加稅等於(yu) 捅了一刀,泡沫突然破裂了,東(dong) 京房價(jia) 從(cong) 最高峰暴跌了70%,給日本帶來了二十多年消費停滯,這是很危險的。”仇保興(xing) 認為(wei) ,如果房地產(chan) 調控有效,房子的價(jia) 格上漲應低於(yu) 老百姓的收入上漲,隨著時間的推移,房價(jia) 收入比就會(hui) 趨緩,現在我們(men) 已經轉入另外一個(ge) 階段,要保證房價(jia) 下降速度越慢越好、越平和越好。
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也充分肯定了房地產(chan) 對於(yu) 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我認為(wei) 2025年中國經濟麵臨(lin) 最大的挑戰是房地產(chan) ,房地產(chan) 能不能穩住,這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遠遠大於(yu) 外部的挑戰。”他表示,股市和房地產(chan) 財富收縮效應對消費影響非常大,如果一個(ge) 家庭補貼兩(liang) 萬(wan) 塊錢的裝修,那個(ge) 拉動會(hui) 很大。
對於(yu) 當下市場,馬光遠判斷稱,最起碼一線和熱點二線的市場傷(shang) 口在慢慢修複,預期在回歸,很多房地產(chan) 市場的指標其實調整過度了,目前市場新的均衡已經達成。
對於(yu) 未來的行業(ye) 走向,仇保興(xing) 認為(wei) ,房地產(chan) 行業(ye) 發展新模式是動態的,未來的房地產(chan) 不確定性因素在加大。政府應該從(cong) 過去管老百姓房產(chan) 消費,轉向管房地產(chan) 開發商、建造商造的房子好不好、財務上有沒有漏洞等。過去我們(men) 學習(xi) 香港的期房模式,現在要逐步轉向現房,這個(ge) 過程也要一步一步走,不能突然轉變。
對於(yu) 未來的政策出台,他認為(wei) ,中央已經把房地產(chan) 調控權明確交給地方政府,隻要把工具箱和責任交給地方,地方會(hui) 創造許多新的工具出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很多站得住腳並能推廣開來的經驗都是各個(ge) 地方創造出來的,未來還有許多政策工具有待地方創造出來。
“房地產(chan) 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性被全麵低估了,”馬光遠認為(wei) ,房地產(chan) 不是舊的生產(chan) 力,房地產(chan) 裏麵的新質生產(chan) 力含量非常多,很多新的產(chan) 業(ye) 和新的技術應用,最大最好的場景仍然在房地產(chan) 。
迎接確定性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盡管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但憑借堅實的經濟基礎、明確的政策導向和不斷湧現的新動能,2025年的中國經濟將迎來確定性增長,並持續保持穩定向好的發展態勢,為(wei) 世界經濟注入更多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