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光伏將超越水電,成為(wei) 全國裝機第二大電源
邁入“十四五”之後,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支撐下,新能源迎來的全速發展的新周期,國家政策、地方規劃密集出台,國有企業(ye) 強勢加入,直接推動光伏電站投資進入白熱化。
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25.6億(yi) 千瓦,同比增長7.8%。其中,火電裝機容量約13.32億(yi) 千瓦,水電裝機容量約4.14億(yi) 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3.9億(yi) 千瓦,成為(wei) 全國僅(jin) 次於(yu) 火電、水電的第三大電源形式。
按照行業(ye) 裝機趨勢,到2023年底光伏發電裝機或將突破5億(yi) 千瓦,大概率超越水電(含抽蓄)成為(wei) 全國第二大電源。
邁入5億(yi) 千瓦大關(guan) 之後,新能源已經成為(wei) 新增能源中的主力軍(jun) ,也在朝著主力能源形式的跨越。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傳(chuan) 統能源價(jia) 格的持續上升,隨著產(chan) 能及技術的充分釋放,2023年的光伏電力將成為(wei) 全球第一大便宜的電力形式,這也是光伏產(chan) 業(ye) 持續發展、生生不息的底氣。
光伏電站開發投資分化:國有企業(ye) 壟斷地麵電站市場
盡管2022年關(guan) 於(yu) 國有企業(ye) 壓縮新能源投資的爭(zheng) 議聲不斷,但從(cong) 全年指標獲取情況而言,國有企業(ye) 在地麵電站開發市場上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夯實,超過70%的地麵電站主投資方仍為(wei) 國有企業(ye) ,這也印證了在地麵電站開發中“國進民退”的趨勢。
或配合產(chan) 業(ye) 配套,或保障供應鏈,在光伏製造領域,央國企開始動作頻頻。截至目前已有十餘(yu) 家央企和地方國企開展光伏製造項目。值得重視的是,除了常見的合作模式外,自建模式逐漸增多。
事實上,這與(yu) 地麵電站發展模式息息相關(guan) 。為(wei) 了發揮規模效應,我國地麵電站開發逐漸進入基地化時代,投資額度以及建設管理難度升級,這也導致地方政府在進行指標分配時亦偏好於(yu) 國有企業(ye) 。尤其是在三批大基地項目優(you) 選中,幾乎超過90%的項目被國企收入麾下,民營企業(ye) 大多以產(chan) 業(ye) 配套、地方貢獻等方式參與(yu) 其中,但項目的主導投資方仍然是國企。
盡管有部分省份明文鼓勵民營企業(ye) 參與(yu) 光伏電站項目開發,但從(cong) 整體(ti) 的趨勢來看,在地麵電站這個(ge) 市場,民企未來將更多的作為(wei) 服務方參與(yu) ,央企等國有企業(ye) 壟斷地位將進一步增強。
大基地項目陸續落地,探索中國光伏開發新場景
2023年是第一批大基地項目申報承諾的截至並網期限,盡管部分項目由於(yu) 外送通道等原因導致進度不及預期,但可以確定的是,2023年將成為(wei) 大基地項目大規模並網的第一年。
風、光大基地首次寫(xie) 入2022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政府工作報告,列入了2022年新基建、政府工作的重點。2022年兩(liang) 會(hui) 報告表示,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幾乎在兩(liang) 會(hui) 召開同期,國家發改委下發了第二批逾450GW風、光大基地規模。
2022年11月14日,國家能源局相關(guan) 負責人在季度新聞發布會(hui) 上透露,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已全部開工,第二批項目正在陸續開工、目前正在抓緊推進第三批項目審查。
2021年12月底,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清單公開,覆蓋內(nei) 蒙古、山西、青海等19個(ge) 省區,總規模97.05GW。按照規劃,其中2022年的投產(chan) 容量達45.71GW。不過由於(yu) 組件價(jia) 格高企以及外送通道等原因,部分項目推進不及預期,這也意味著大規模並網將遞延至2023年。
光伏儲(chu) 備需求日益凸顯
構建新型電力係統,發展光伏+都離不開儲(chu) 能。《“十四五”新型儲(chu) 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chu) 能由商業(ye) 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ye) 化應用條件;到2030年,新型儲(chu) 能全麵市場化發展。
《關(guan) 於(yu) 開展第三批智能光伏試點示範活動的通知》表示,支持培育一批智能光伏示範企業(ye) 以及建設一批智能光伏示範項目,同時,試點示範優(you) 先考慮光儲(chu) 融合等六大方向。山東(dong) 、吉林、浙江、青海、四川、內(nei) 蒙古、西藏、河北和等八省區和廣東(dong) 江門市在部署2022年工作重點時均提出積極發展儲(chu) 能。
儲(chu) 能在能源市場的“剛需”身份在逐步的確定,展望光儲(chu) 未來發展,業(ye) 界人士認為(wei) 光儲(chu) 應用未來可期,預計在光伏+儲(chu) 能係統應用將大放異彩。大電網中的滲透率將逐漸擴大;多參與(yu) 電力交易、電網調度、調頻調峰;基於(yu) 光儲(chu) 充的家庭智能用電、智慧能源社區將日趨。光伏+儲(chu) 能應用將在未來能源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預計未來將有更多的企業(ye) 布局這一領域。
補貼核查行業(ye) 影響落地
補貼拖欠問題是2022年行業(ye) 最期待解決(jue) 的事情之一,但與(yu) 之相伴的補貼核查卻讓很多在新能源早期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悉數暴露。然而,這些問題大多是由於(yu) 製度缺乏或是行業(ye) 規則不清晰等原因造成的,目前行業(ye) 主管部門也在爭(zheng) 取盡量降低部分問題給新能源業(ye) 主帶來的影響與(yu) 處罰。
站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終於(yu) 在2020年末看到了一絲(si) 曙光。從(cong) 央企、國企到民營投資商,數十家企業(ye) 翹首以盼解決(jue) 補貼拖欠。這一問題將在2023年落下帷幕,根據目前推進進度,項目審查將在2023年完成,而此前給出的補貼解決(jue) 方案也大概率將在2023年有個(ge) 結尾。
2022年,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國務院國資委關(guan) 於(yu) 授權設立北京、廣州可再生能源發展結算服務有限公司統籌解決(jue) 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問題的複函》要求,國網、南網公司分別研究成立北京、廣州可再生能源發展結算服務有限公司,承擔政策性業(ye) 務,在財政撥款基礎上,補貼資金缺口按照市場化原則通過專(zhuan) 項融資解決(jue) ,並與(yu) 電網輸配電業(ye) 務隔離。
這意味著,由電網公司牽頭組織進行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專(zhuan) 項融資的解決(jue) 方案已明確,並已經在逐步落地。
同時,2022年的戶用光伏給了行業(ye) 一個(ge) 驚喜,如果按照40GW年度新增光伏計算,那麽(me) 戶用光伏占比高達25%。經過企業(ye) 的不懈耕耘與(yu) 下沉式宣講,戶用光伏已經深入人心,逐步具備成熟的商業(ye) 模式。如何讓戶用光伏平穩的過渡到無補貼時代,這不僅(jin) 需要製造企業(ye) 持續的成本下降,可能還需要新的商業(ye) 模式、市場邏輯的支撐。
電價(jia) 的不確定性將在2023年凸顯
中國光伏發展多年,固定上網電價(jia) 是此前支撐光伏行業(ye) 快速發展的先決(jue) 條件之一,但進入“十四五”中後期,一些決(jue) 定電價(jia) 的邊際條件將發生變化。其中,一方麵體(ti) 現在電力交易在光伏電站投資中的影響。作為(wei) 電力形式之一,尤其是近兩(liang) 年新能源的躍升式發展,意味著我們(men) 距離進入市場進行充分競爭(zheng) 的腳步越來越近。
參與(yu) 電力市場,尤其是現貨市場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市場機製,促進新能源消納,但現貨市場價(jia) 格波動性大,價(jia) 格不確定將極大影響新能源項目的投資決(jue) 策。
從(cong) 2022現貨交易試點省份的執行情況來看,光伏電站上網電價(jia) 將會(hui) 隨著參與(yu) 市場交易帶來巨大的波動。根據跟蹤,山西作為(wei) 我國首批電力交易試點省份,也是目前連續執行時間最久的省份,按照目前的交易規則,部分光伏電站電價(jia) 甚至不足0.2元/度,這給山西的光伏電站投資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但同樣的電力交易,在江蘇、廣東(dong) 等省份,綠電需求量巨大,本省的新能源電站甚至無法滿足需求,綠電交易的溢價(jia) 可以達到7分/度左右,這也將不同地區電力供需特點體(ti) 現的淋漓盡致。
在光伏電站投資中,電力交易將成為(wei) 財務測算中不可或缺的邊界之一,而同時,電力交易服務也將帶來一個(ge) 廣闊的後服務市場空間。
另一方麵則體(ti) 現在第三方投資的以自發自用為(wei) 主的光伏電站項目中,這部分項目收益基礎來自於(yu) 業(ye) 主企業(ye) 的電費情況。
光伏建築一體(ti) 化進步帶來的更多機會(hui)
2022年3月11日,住建部發布了《“十四五”建築節能與(yu) 綠色建築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節能和綠色建築發展的目標:城鎮新建居住/公共建築能效水平提升30%/20%,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麵積3.5億(yi) 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築0.5億(yi) 平方米以上等。
光伏發電是建築運行階段實現節能減碳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據全國建築能耗和碳排放結構,建築運行階段能耗總量中有49%來自於(yu) 電力,碳排放總量中公共建築占比38%。若建築物通過使用光伏組件吸收太陽能來進行自身供電,可以大幅減少傳(chuan) 統能源的使用,則自身的能耗與(yu) 碳排放量均能大幅減少。
目前,我國通過一係列舉(ju) 措相關(guan) ,在建築領域的減排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建築減碳領域早已被廣大企業(ye) 當作深入探索的重點領域,尤其是綠色建築,裝配化建造方式、超低能耗建築和近零能耗建築、新型建材等,都蘊藏了不少發展機會(hui) 。
推動建築邁向近零能耗是全球的發展趨勢,未來,將會(hui) 看到更多的光伏幕牆、光複屋頂、光伏窗戶、光伏棚出現在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
分布式光伏機遇挑戰並存
分布式光伏在近兩(liang) 年的快速發展與(yu) 占比提高,既與(yu) 組件價(jia) 格居高不下密切相關(guan) ,但這也是分布式光伏市場發展的必經階段。繼2020-2021年戶用連續兩(liang) 年翻倍增長之後,工商業(ye) 分布式也在2022年迎來了將近3倍的增幅,這其中既有行業(ye) 本身的發展特點決(jue) 定的,同事也體(ti) 現了電力供需緊張、用電成本上漲以及社會(hui) 綠電需求提高的大背景給分布式光伏帶來的發展機會(hui) 。
樂(le) 觀的設想、悲觀的計劃、堅定的執行,這是長期主義(yi) 的“活法”,而光伏行業(ye) 也一直擅長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這是行業(ye) 發展的基因與(yu) 沉澱。
分布式光伏回歸的熱潮正逐漸湧動,隨著光伏係統成本的下降,分布式光伏的投資價(jia) 值正被市場重新衡量。按照目前的商業(ye) 模式,自發自用餘(yu) 電上網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收益率可達到10%甚至30%,大部分投資人/商正將分布式光伏項目作為(wei) 一個(ge) 優(you) 質資產(chan) 進行持有。
另一方麵,麵對氣候目標的大任,地麵電站受限於(yu) 土地、消納等因素,在未來的增量空間有著可以看得到的天花板,同時土地租金飆升,用地成本上升等非技術成本也限製了地麵電站的無限發展。而光伏+各種應用場景的分布式項目天然具有消納的優(you) 勢,同時融入各行各業(ye) 的基因也給分布式光伏提供了可供想象的巨大空間。隨著商業(ye) 模式的成熟,光伏+分布式項目或將成為(wei) 擔起碳中和大任的主力軍(jun) 之一。
2022以來,作為(wei) 分布式光伏大省,山東(dong) 分布式光伏已經呈現出放緩的節奏,除了裝機規模增幅放緩之外,國網山東(dong) 電力進一步調整了峰穀時段安排,將光伏大發的中午時段納入了深穀時段結算電價(jia) 。
一方麵這將有利的引導用電側(ce) 將負荷高峰期轉移至中午時段,從(cong) 而促進新能源的消納,但另一方麵,政策的執行勢必會(hui) 降低自發自用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投資收益率,這無疑會(hui) 削減分布式光伏投資的積極性。不過峰穀時段調整的政策,受影響的主要是第三方投資的自發自用項目,類似政策的出台會(hui) 進一步推動業(ye) 主自投或者全額上網投資模式的轉變。
山東(dong) 隻是一個(ge) 縮影,未來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尤其是戶用光伏需要進一步開拓新興(xing) 市場,同時在產(chan) 業(ye) 聚集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由於(yu) 用電成本上升以及持續的電力供應緊張,仍然還是工商業(ye) 分布式光伏發展的優(you) 勢區域。另一方麵,整縣推進政策將在2023年帶動新興(xing) 市場的啟動,主要在於(yu) 一些少人問津省份的戶用市場。
光伏產(chan) 業(ye) 鏈創下產(chan) 能新紀錄,一體(ti) 化再升級
2023年,隨著各企業(ye) 巨額擴產(chan) 擴產(chan) 的落地以及新進入企業(ye) 逐步投產(chan) ,光伏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將進入絕對過剩階段,這是行業(ye) 共識,也是光伏行業(ye) 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是光伏電力躋身主力電源的必然要求。
近兩(liang) 年,光伏產(chan) 業(ye) 鏈在裝機需求的巨大刺激下,部分環節的供需錯配導致價(jia) 格居高不下,給下遊投資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與(yu) 成本壓力。在超額利潤的驅動下,資本瘋狂湧入光伏行業(ye) ,進而帶來了巨量的擴產(chan) 產(chan) 能。根據統計,2023年底矽料、矽片、電池、組件的有效產(chan) 能分別超過500萬(wan) 噸、700GW、600GW、700GW,這對於(yu) 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無疑是產(chan) 能的一個(ge) 新量級,但隨之而來的還有產(chan) 能落地之後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
三部門發布《關(guan) 於(yu) 促進光伏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圍繞雙碳目標科學規劃和管理本地區光伏產(chan) 業(ye) 發展,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全國光伏市場建設。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規範和標準引領,根據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發展特點合理引導上下遊建設擴張節奏,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區域布局,避免產(chan) 業(ye) 趨同、惡性競爭(zheng) 和市場壟斷。隨著中國光伏行業(ye) 進入第二階段,規模化、一體(ti) 化縱橫發展成為(wei) 必然。
2023年,光伏行業(ye) 整體(ti) 仍屬高景氣周期,但部分環節將出現產(chan) 能過剩的情況。預計2023年全球光伏裝機量有望繼續高增至350GW左右。其中,國內(nei) 約140GW,同比增速約40%,且地麵電站的需求有望複蘇,裝機占比將回升。
在一體(ti) 化背景下,隨著光伏市場景氣度再度提振,產(chan) 業(ye) 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各環節大規模頭部企業(ye) 將擁有更強的市場競爭(zheng) 力。
在近兩(liang) 年的產(chan) 業(ye) 鏈價(jia) 格動蕩之後,光伏產(chan) 業(ye) 鏈中此前一直倡導的合作協同發展的企業(ye) 也在逐步喪(sang) 失底氣。身處供應鏈風險漩渦中,光伏企業(ye) 都在試圖通過強化產(chan) 業(ye) 鏈布局夯實自己的競爭(zheng) 護城河,結果就是各環節產(chan) 能爆棚,擴產(chan) 與(yu) 否都麵臨(lin) 著巨大的壓力。進入2023年,這種形勢將愈發明顯,而能否在挑戰與(yu) 機遇中突圍,老玩家、新對手或將迎來一場貼身肉搏了。
光伏行業(ye) 的周期屬性人盡皆知,在經曆了兩(liang) 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大家已經習(xi) 慣用悲觀的態度去看待行業(ye) ,然而時代的變化可能就在朝夕之間,這一點相信我們(men) 在2022年已然體(ti) 會(hui) 至深。
“光伏+”,帶動其他產(chan) 業(ye) 的聯合升級
2022年除了常見的分布式和集中式電站,“光伏+”模式熱度激增。自2月國務院印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ti) 係的指導意見》以來,“光伏+”模式確認為(wei) 我國實現減排目標的重要手段。
河南、浙江、安徽、寧夏、四川、上海等地,均出台能源行業(ye) 發展規劃或碳達峰實施方案,從(cong) 多個(ge) 方麵對分布式光伏的發展提出要求,鼓勵“光伏+”,要求工業(ye) 企業(ye) 、園區分布式光伏應裝盡裝。
2022年6月29日,工信部等六部門發布關(guan) 於(yu) 印發《工業(ye) 能效提升行動計劃》,提出推動智能光伏創新升級和行業(ye) 特色應用,創新“光伏+”模式,推進光伏發電多元布局。
目前我國主要投運的“光伏+”主要類型有:光伏+儲(chu) 能、光伏+養(yang) 殖、光伏+漁業(ye) 、光伏+充電樁、光伏+5G基站、光伏+大數據中心、光伏+物流倉(cang) 庫、光伏+茶園、光伏+高速公路、光伏+停車場、光伏+農(nong) 業(ye) 大棚、光伏+墓地、光伏+中草藥、光伏+棚改舊改、光伏+玻璃幕牆、光伏+高耗能工廠轉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