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会员登录平台官网

News & Information

美歐日企業倒閉潮的表裏探析

來源:國際商報 時間:2023-08-10 分享:

勉強扛過了三年新冠疫情的痛苦劫難,但卻無法熬過經濟劇烈收縮下的至暗時刻;有幸獲得政策滋養(yang) 下的短暫安逸,但卻難以抵禦通脹高溫的劇烈烘烤;習(xi) 慣於(yu) 傳(chuan) 統路徑的商業(ye) 布局與(yu) 市場打法,但卻錯過了技術創新與(yu) 結構升級的時間窗口。從(cong) 美國到歐洲再到日本,時下主要發達經濟體(ti) 中的企業(ye) 倒閉破產(chan) 現象正愈演愈烈。不僅(jin) 是製造業(ye) 批量倒下,服務企業(ye) 也紛紛關(guan) 張;不僅(jin) 見證大中企業(ye) 接連解體(ti) ,小微企業(ye) 亦競相出局;不僅(jin) 初創企業(ye) 大片歇業(ye) ,成熟企業(ye) 也集群停擺;不僅(jin) 傳(chuan) 統行業(ye) “屍橫遍野”,新興(xing) 行業(ye) 也“白骨累累”……

彌散美歐日的破產(chan) 風潮

與(yu) 去年全年僅(jin) 有374家企業(ye) 倒閉相比,標普全球市場情報公司統計的今年上半年美國企業(ye) 的破產(chan) 數量達到了324家,為(wei) 往年同期的兩(liang) 倍之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美國不少大型企業(ye) 也躋入破產(chan) 行列,其中不僅(jin) 有超50年輝煌經營曆史並位列《福布斯》500強的北美大型家具用品連鎖企業(ye) 3B集團的轟然倒下,也有在行業(ye) 內(nei) 縱橫捭闔99年並為(wei) 《財富》雜誌推舉(ju) 為(wei) 全球運輸業(ye) 第一的美國運輸巨頭Yellow公司的淒然落幕。

與(yu) 美國相比,籠罩在歐元區企業(ye) 頭上的破產(chan) 烏(wu) 雲(yun) 更為(wei) 濃厚而密集,其中曆來作為(wei) “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與(yu) 法國似乎充當起了域內(nei) 企業(ye) 破產(chan) 的“引擎”。數據顯示,德國上半年的破產(chan) 企業(ye) 達8400家,破產(chan) 申請數量創出20年來的最高水平;而據專(zhuan) 業(ye) 谘詢公司阿爾塔雷的一份研究報告,僅(jin) 今年第二季度,法國企業(ye) 的破產(chan) 率就同比上升35%,破產(chan) 企業(ye) 數量多達1.32萬(wan) 起。綜合20個(ge) 成員國的基本情況判斷,上半年歐元區企業(ye) 的破產(chan) 速度料定不會(hui) 低於(yu) 去年全年23%的增速。

按照普華永道的研究報告,去年登記破產(chan) 的英國公司數量超過2.2萬(wan) 家,同比增加57%,創出14年來新高,而進入2023年,英國企業(ye) 的破產(chan) 嚴(yan) 重性還在繼續升級,上半年破產(chan) 總數達到1.3萬(wan) 起,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7%,同時清盤申請也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值得注意的是,在破產(chan) 企業(ye) 隊伍中,97%為(wei) 年營業(ye) 額低於(yu) 100萬(wan) 英鎊的小公司,其中酒店業(ye) 傷(shang) 亡最重,破產(chan) 數量同比增加近六成。

與(yu) 歐美國家有所不同,曆史上日本企業(ye) 的破產(chan) 常常表現為(wei) 不溫不火的節奏,但自去年開始便進入加速狀態,2022年度全年破產(chan) 企業(ye) 數量達到6880家,同比增加15%,且企業(ye) 惡化度在今年持續發酵。據民間企業(ye) 信譽調查機構東(dong) 京商工調查發布的一項最新統計數據,繼今年上半年破產(chan) 倒閉數量達到4042家且同比提升32%之後,7月份日本破產(chan) 企業(ye) 再增758家,且截至7月日本破產(chan) 企業(ye) 數量已連續16個(ge) 月同比增加,破產(chan) 數量為(wei) 5年來最多。

成本大幅拉升的殘酷傾(qing) 軋

按照標普全球的分析報告,過去15年裏,發達國家的企業(ye) 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合理地獲得利率為(wei) 4%~6%的債(zhai) 務融資,尤其是在美聯儲(chu) 和英國央行將利率推低至零附近以及歐元區和日本推行負利率的時期,企業(ye) 融資成本更為(wei) 低廉,寬鬆貨幣政策支持了歐美日企業(ye) 的十分順暢的“舉(ju) 債(zhai) 經營”,同時也使得“借新還舊”模式得以延續。然而,當寬鬆貨幣政策遭遇螺旋式的通貨膨脹時,前者就會(hui) 立馬停下腳步並快速收緊政策口徑,企業(ye) 債(zhai) 務成本於(yu) 是飆升至如今的9%~13%。全麵地衡量,除日本外,不斷提升的融資成本正是砍向美歐國家企業(ye) 的那把利刃。

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裏,美聯儲(chu) 11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最終上調到5.25%至5.5%,與(yu) 此同時,歐央行9次升息,基準利率提至22年來的最高水平,而英國央行更是連續14次加息,利率升至5.25%這一15年來的最高水平。利率的提高首先強化了商業(ye) 銀行對申請授信企業(ye) 的道德風險控製以及順周期的管理行為(wei) ,相應便會(hui) 明顯提高浮動貸款利率,同時壓縮授信規模,甚至當企業(ye) 經營逼近盈虧(kui) 平衡點時,銀行還會(hui) 抽貸與(yu) 催收,成本增升以及回血與(yu) 補血無力的情況下,企業(ye) 的資金鏈非常容易斷裂,最終隻能無奈選擇破產(chan) 。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相比大企業(ye) 擁有較高的資信而可以選擇長期與(yu) 固定利率貸款,許多小微企業(ye) 隻能持有浮動利率的貸款,利息支出容易隨利率提升快速疊加,最終所感受的借貸成本壓力更加劇烈,由此歐美日破產(chan) 企業(ye) 以小微企業(ye) 為(wei) 主也就不足為(wei) 怪。另一方麵,貨幣市場利率的走高也必然帶升資本市場利率,即債(zhai) 券利率的抬高,這樣,高利率不僅(jin) 意味著那些需要更多流動性的公司不得不支付更高的融資成本,同時也代表那些背負巨額曆史債(zhai) 務的公司麵臨(lin) 著更高的償(chang) 債(zhai) 成本,更顯示出那些急於(yu) 業(ye) 務拓展的企業(ye) 需要支付更高的再融資成本,由此也就不難透視出破產(chan) 覆蓋到歐美國家所有行業(ye) 以及大企業(ye) 也未能幸免的邏輯因果。

政策轉向下的風險倒灌

無論是美聯儲(chu) 還是歐洲央行,不管是英格蘭(lan) 銀行還是日本央行,都在本輪通脹來臨(lin) 前采取了量化寬鬆(QE)與(yu) 量化質化寬鬆(QQE)的貨幣政策,前者主要采購國債(zhai) ,而後者則集中從(cong) 二級市場購買(mai) 企業(ye) 債(zhai) 券、股票市場ETF以及房地產(chan) 基金等產(chan) 品,美聯儲(chu) 甚至通過QQE破天荒地采購垃圾債(zhai) 券,即便歐洲與(yu) 英國央行以及日本央行沒有像美聯儲(chu) 那樣不計好壞一律通吃,但其購買(mai) 的ETF產(chan) 品中也少不了是非投資級以下的BB級債(zhai) 券。中央銀行於(yu) 經濟下行周期入場購買(mai) 企業(ye) 債(zhai) 券在為(wei) 市場注入充沛流動性的同時,也及時滿足了企業(ye) 資金流轉需求,同時也提振了企業(ye) 的商業(ye) 信心。

然而,由於(yu) 債(zhai) 券發行不愁買(mai) 家,風險也不乏“兜底”之人,融資比任何時候都要來得順暢與(yu) 容易,因此對於(yu) 企業(ye) 而言,不需要轉變商業(ye) 模式,也不需要強化管理,更用不著產(chan) 品的迭代與(yu) 升級,便可以“躺贏”的方式存續下去。可是,當QE與(yu) QQE停下腳步並開始“縮表”,那些先前乘機猛加杠杆或者負債(zhai) 沉重的企業(ye) 會(hui) 突然發現自己已然身陷“失血”困境,特別是垃圾債(zhai) 券不僅(jin) 利率高,且久期還短,發行主體(ti) 所麵對的償(chang) 債(zhai) 壓力空前巨大,失去後援資金的前提下,企業(ye) 最終隻能以破產(chan) 清盤了結。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歐美日企業(ye) 整齊劃一的加量倒閉破產(chan) 其實是QE與(yu) QQE日益積累風險的集中釋放。

與(yu) QE與(yu) QQE相比,新冠疫情期間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ti) 推出的救助政策雖對不少企業(ye) 來說更顯直接功效,但最終也產(chan) 生了許多的負反饋衝(chong) 擊與(yu) 危害。疫情大流行未久,美國與(yu) 歐元區以及英國政府即開始向企業(ye) 提供財政資金馳援與(yu) 稅收減免,同時日本政府對企業(ye) 實行無利息、無擔保的“零零貸款”政策,而美國的破產(chan) 製度甚至鼓勵與(yu) 支持那些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完全頹廢的企業(ye) 繼續經營,以保留更多的工作崗位;不過,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這些臨(lin) 時性幫扶政策進入逐步退出的階段,那些一度在疫情之中視政府為(wei) 救命繩索的企業(ye) 立馬感到極度不適應與(yu) 生存的茫然,先前足以傷(shang) 筋動骨的自身硬傷(shang) 與(yu) 軟肋也更醒目地暴露出來,依托“輸血”方能活命的方式也難以為(wei) 繼。

回過頭看,危機管理式的救助政策的確幫助了相關(guan) 企業(ye) 達到了保命與(yu) 續命的目的,但同時也使得不少“僵屍企業(ye) ”得以苟延殘喘,本該破產(chan) 的企業(ye) 未能及時出清,各行業(ye) 商業(ye) 主體(ti) 魚目混雜,市場優(you) 勝劣汰功能受到抑製,同時企業(ye) 也可能錯過業(ye) 務重建與(yu) 資產(chan) 剝離以及商業(ye) 模式校準的機會(hui) ,隻是嚴(yan) 重通脹與(yu) 高利率成本勾兌(dui) 而成的市場淘汰力量以十分殘酷與(yu) 無情的麵孔出現,許多的企業(ye) 不是坐以待斃就是倒地而亡。很顯然,現時歐美日企業(ye) 的密集破產(chan) 實際就是一個(ge) 被政策推遲與(yu) 改判的商業(ye) 結果,是市場自我糾錯與(yu) 行業(ye) 深度洗禮的一場微觀重塑。

聲明:本文所用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係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