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会员登录平台官网

News & Information

中日韓:經貿一體化的潛力與挑戰

來源:國際商報 時間:2024-05-27 分享:

據測算,按照2023年的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排名,中日韓分別是全球第2、第4和第13大經濟體(ti) 。三國的GDP合計約為(wei) 23.7萬(wan) 億(yi) 美元。雖然三國經濟的規模之和仍隻有美國的88.0%,但已然相當可觀。中日韓三國經濟體(ti) 量為(wei) 包括第四方在內(nei) 的企業(ye) 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巨大的空間,成為(wei) 諸多產(chan) 業(ye) 領域全球領先或具備獨特優(you) 勢的重要區域市場。

中日韓三國之中,中國無疑是最為(wei) 重要的市場。按照GDP計算,2023年中國的GDP在三國的占比約為(wei) 四分之三,日本約占17.7%,韓國約為(wei) 7.3%。為(wei) 了把握中國市場發展的機遇,日韓兩(liang) 國企業(ye) 積極對華投資。根據最新的《中國外資統計公報2023》數據,2022年日本在華新設企業(ye) 828家,在所有國家或地區中的占比2.2%;實際投資額46.1億(yi) 美元,占比2.4%。韓國同期新設企業(ye) 1593家,占比4.1%;實際投資額66.0億(yi) 美元,占比為(wei) 3.5%。可以看出,盡管日本比韓國的經濟體(ti) 量更大,企業(ye) 對外投資起步更早經驗也更為(wei) 豐(feng) 富,但韓國企業(ye) 對外投資的意願和行動明顯更高,除了地理位置占優(you) 、產(chan) 業(ye) 鏈聯係更為(wei) 緊密之外,中韓之間較早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為(wei) 兩(liang) 國企業(ye) 間經貿聯係創造了更為(wei) 有利的發展環境。

貿易規模展現出經濟體(ti) 之間的供需關(guan) 係,也反映出滿足各自需求的意願與(yu) 能力。聯合國貿發會(hui) 議(UNCTAD)的數據顯示,中日韓三國間的貿易關(guan) 係在過去10年間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日韓在中國進出口中的地位變化有所差異,但中國在日韓兩(liang) 國外貿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其中,根據中國口徑,2012-2023年間,中國對日本的出口額從(cong) 1515.3億(yi) 美元略增至1575.0億(yi) 美元,年均增長率為(wei) 0.3%,對日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從(cong) 3.7%降至2.3%;同期中國對韓國的出口額從(cong) 876.7億(yi) 美元增加至1489.8億(yi) 美元,年均增長率為(wei) 4.9%,對韓出口額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從(cong) 2.1%微增至2.2%。與(yu) 之對應,中國從(cong) 日本進口額從(cong) 1778.3億(yi) 美元降至1604.8億(yi) 美元,年均降幅為(wei) 0.9%,自日進口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重從(cong) 4.9%降至3.1%;從(cong) 韓國的進口額從(cong) 1687.3億(yi) 美元降至1617.4億(yi) 美元,年均降幅0.4%,自韓進口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重從(cong) 4.6%降至3.2%。由此可見,中韓貿易相比中日貿易發展更快,日本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位置下降較為(wei) 明顯。按照日本口徑,2023年對中韓兩(liang) 國的出口分別占其出口總額的8.8%和3.3%,進口分別占其進口總額的11.2%和2.0%。按照韓國口徑,最新的2022年對中日兩(liang) 國的出口分別占其出口總額的11.4%和2.2%,進口分別占其進口總額的10.6%和3.7%。日韓兩(liang) 國對華進出口占比均較高,中國是兩(liang) 國重要的貿易夥(huo) 伴,而相比之下日韓兩(liang) 國間的貿易則在兩(liang) 國進出口中的占比較低,貿易聯係不太緊密。

中日韓三國產(chan) 業(ye) 既有水平分工又有垂直分工。日本企業(ye) 的現代化起步較早,韓國奮起直追,在液晶麵板、造船、電子產(chan) 品和內(nei) 存等方麵形成了獨特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三國企業(ye) 通過市場競爭(zheng) 和合作,持續改善要素資源配置,通過合作發揮了各自的優(you) 勢,獲得了發展利益。中日韓的企業(ye) 合作並不局限於(yu) 大企業(ye) 之間的強強聯合,而是具有包容性,為(wei) 大企業(ye) 與(yu) 中小企業(ye) 之間的相互配合提供可能空間。例如,日韓兩(liang) 國汽車企業(ye) 作為(wei) 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汽車廠商,受益於(yu) 中國巨大的市場和具備競爭(zheng) 力的勞動力資源,雖然語言各不相同,但相似的東(dong) 方文化為(wei) 企業(ye) 降低投資後的文化衝(chong) 突奠定了基礎。中國也從(cong) 合作中獲益,不僅(jin) 為(wei) 消費者提供了大量消費選擇,為(wei) 包括公共交通(如出租車)和私人交通的起步創造了條件,而且促進了包括零部件在內(nei) 配套產(chan) 業(ye) 的發展,日韓企業(ye) 的管理理念甚至成為(wei) 許多中國企業(ye) 競相學習(xi) 的榜樣,被奉為(wei) 提高生產(chan) 效率、穩定企業(ye) 人力資源、降低經營運行成本的圭臬。這些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的改善,為(wei) 中國製造業(ye) 係統競爭(zheng) 力的增強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條件,為(wei) 包括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cong) 勞動力密集型產(chan) 業(ye) 向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chan) 業(ye) 的升級發展是中日韓三國企業(ye) 的共同偏好和趨勢。三國企業(ye)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補發展的模式,從(cong) 原材料、製造加工到消費和售後服務,三國企業(ye) 都受益於(yu) 這種分工協調配合關(guan) 係。當然,三國之間的經貿合作並不總是基於(yu) 穩定發展狀態的靜態合作。競爭(zheng) 促進了創新的加速,中國企業(ye) 保持快速升級迭代的速度,不僅(jin) 為(wei) 下遊企業(ye) 和消費者提供越來越具備性價(jia) 比的產(chan) 品和服務,還通過持續創新提高商品和服務的品質,更有效地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的生效形成了中日韓之間的自貿協定,日本承諾對作為(wei) RCEP成員的中韓兩(liang) 國擴大市場開放、降低關(guan) 稅,增加了中韓企業(ye) 開拓日本市場的動力。當然,協定並不意味著日本取消所有的貿易與(yu) 投資壁壘,更多的書(shu) 麵承諾和麵向未來的開放機製為(wei) 三國進一步的開放預留了空間。

在地緣政治持續演變的環境下,大國對抗的外部性影響需要更為(wei) 務實、可行的應對方案。企業(ye) 與(yu) 市場更需要理性的、基於(yu) 市場供需關(guan) 係的經濟決(jue) 策。與(yu) RCEP相比,中日韓自貿協定對三國市場主體(ti) 需求的響應可能更為(wei) 迅速,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服務經濟發展的需求。為(wei) 了獲得這一協定的保障,三國需要加快談判進程。麵對全球貿易投資保護主義(yi) 對經濟活動帶來的不確定衝(chong) 擊,麵對社會(hui) 能源結構提出的新要求,麵對包括人工智能等技術進步對經濟運行模式提出的新挑戰,中日韓有需求和能力作出積極應對,為(wei) 企業(ye) 降低適應成本提供更佳的環境。(作者係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周密)

聲明:本文所用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係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