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会员登录平台官网
News & Information
印度:5年559家外企撤離,但還想繼續割“韭菜”
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和欠發達的消費市場,讓印度成為(wei) 外資眼中的超大藍海。但這片海的風浪很大,有時會(hui) 把船推回岸上,甚至能把船拍翻。
近日,先有小米555.1億(yi) 盧比(約合人民幣48.2億(yi) 元)的資金或被印度政府凍結,後是有傳(chuan) 聞稱上汽MG“被印度公司強行低價(jia) 收購股份”、“()被印度詐騙88億(yi) 並索賠21億(yi) ”。後兩(liang) 則傳(chuan) 聞雖然被辟謠為(wei) “嚴(yan) 重歪曲事實”,但也反映出市場的普遍擔憂——在印度的中資企業(ye) 似乎不可避免地會(hui) “被欺負”。
事實上,不僅(jin) 僅(jin) 是中資企業(ye) ,全球的企業(ye) 都一樣。
中國社科院亞(ya) 太與(yu) 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小雪對
表示,印度不僅(jin) 僅(jin) 是“針對”中國,全球的外資企業(ye) 都在印度感受到了政策反複。而這種對外資“又打又拉”的態度,其實是新興(xing) 工業(ye) 化國家都會(hui) 經曆的階段。
以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跨國巨頭為(wei) 例,先有沃爾瑪被罰13.5億(yi) 美元、三星被罰2.12億(yi) 美元,後有亞(ya) 馬遜被罰1.72億(yi) 美元、穀歌被罰2.75億(yi) 美元。外資企業(ye) 的罰款進了印度政府的腰包,撤走後留下的工廠和供應鏈大多為(wei) 印度本土企業(ye) 做了“嫁衣”。
近年來,盡管仍有大量外資持續進入印度,但退出印度的外資企業(ye) 數量已經超過了進入的數量。
這當然不僅(jin) 僅(jin) 受到疫情的影響,印度本身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被針對的中資企業(ye)
長期以來,印度營商環境的風評就不太好。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在印度注冊(ce) 一家公司平均需要18天,大約是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兩(liang) 倍。加上注冊(ce) 後必須經曆的12道繁雜的手續,申請建築許可證需要的34道手續等等,整個(ge) 流程下來大約需要110天。
如果發生商業(ye) 糾紛,印度法院平均需要長達1445天,也就是將近4年的時間才能解決(jue) 問題,是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三倍。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還在其《貿易壁壘報告》中將印度列為(wei) “世界主要經濟體(ti) 中”關(guan) 稅最高的國家,將印度的貿易政策描述為(wei) “不透明、不可預測”。
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中國企業(ye) 想嚐試。
長期以來,中國都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huo) 伴之一。但隨著印度方麵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印度的貿易保護主義(yi) 愈演愈烈,方法也越來越多。
據中國一帶一路網報道,從(cong) 2020年2月2日開始,印度對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征收20%的普遍性關(guan) 稅,除了這一的普遍性關(guan) 稅之外,中國出口印度的光伏組件,還將被征收15%的防衛性關(guan) 稅。
到了2020年又將壁壘擴大到虛擬產(chan) 品,封禁118個(ge) 中國app。據中國日報報道,2020年9月2日,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發布公告,宣稱禁用118款中國App。
2020年出台的FDI(外商直接投資)新政進一步收緊投資審查,規定來自與(yu) 印度接壤國家的企業(ye) ,在印度投資、增資以及收購時,必須經由印度政府審批。
而現在,上海春天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huo) 人湯宇對
表示,法律政策風險已經成為(wei) 目前投資印度最不穩定的風險點。
熟悉中印投資法律環境的湯宇認為(wei) ,近一年內(nei) ,印度主要以“偷稅、逃稅,以及非合規的核查”為(wei) 由,針對部分中國企業(ye) 。中國出海企業(ye) 如果以國內(nei) 的思維處理在印度的問題,有可能會(hui) 引發更多風險。
以小米被印度凍結48億(yi) 元為(wei) 例,小米在印度銷售手機,需要向高通繳納專(zhuan) 利的特許權使用費。但印度當局認為(wei) ,這筆特許權使用費並沒有計入完稅價(jia) 格。
湯宇指出,印度在稅收上可能本身就存在征收漏洞,這個(ge) 問題在國際上也較難認定,相似的情況也出現在OPPO和vivo身上。
2022年7月,OPPO被印度指控沒有在進口手機零件時計算特許權使用費,總計逃避了439億(yi) 盧比(約合人民幣38億(yi) 元)的關(guan) 稅。
vivo也曾被指控將6247.6億(yi) 盧比(約合人民幣455億(yi) 元)匯往印度境外避稅,因此被凍結vivo印度公司相關(guan) 的119個(ge) 銀行賬戶和46.5億(yi) 盧比(約合人民幣4億(yi) 元)。
這三家中國手機廠商中,目前隻有vivo的案件得到解決(jue) 。但允許vivo解凍資金的前提,是印度德裏高等法院要求vivo提供95億(yi) 盧比(約合人民幣8億(yi) 元)的銀行擔保,並在賬戶中保留25億(yi) 盧比(約合人民幣2億(yi) 元)。
被“暴打”的全球外資
事實上,在中資企業(ye) 大批進駐印度前,不少外資企業(ye) 就已經被“暴打”過了,關(guan) 稅和罰款都隻是常規“手段”。
比如高額的零件進口關(guan) 稅讓通用汽車在26年內(nei) 虧(kui) 損了5.88億(yi) 美元,福特汽車在10年內(nei) 累計虧(kui) 損超過20億(yi) 美元,兩(liang) 家公司最終都退出了印度市場。
但這些在“追溯稅”麵前都是小兒(er) 科。
2007年,移動通訊網絡運營商巨頭沃達豐(feng) 以110億(yi) 美元收購了一家總部位於(yu) 開曼群島的投資公司,後者公司持有印度Hutchinson Essar公司的股份。印度政府隨即要求從(cong) 此次收購中征收29億(yi) 美元的資本利得稅,並將爭(zheng) 議提交給印度最高法院。
當時,印度最高法院判決(jue) “印度政府的稅收管轄權並未延伸至開曼群島”。但在2012年,印度議會(hui) 通過了一則稅法修正案,規定“如果實際資產(chan) 位於(yu) 印度,那麽(me) 印度政府就有權追究自1962年起的所有並購交易”。根據這則修正案,17家外國企業(ye) 陷入稅務糾紛中。
此舉(ju) 讓全球投資者瞠目結舌,直到2020年海牙國際仲裁法庭判決(jue) 印度的稅收要求“違反了公平待遇”,印度政府才草草地表示願意與(yu) 這些已經被它沒收財產(chan) 的外資企業(ye) 和解,聲稱會(hui) 歸還一部分,前提是這些企業(ye) 不追究進一步的賠償(chang) 。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這則充滿爭(zheng) 議的稅法修正案直到2021年8月才正式廢除。
然而,印度並沒有消停。近十年內(nei) ,麵對外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和電商平台亞(ya) 馬遜的進駐,印度的保護主義(yi) 又衍生出新花樣。
為(wei) 了保護本地零售商,印度政府禁止他們(men) 舉(ju) 辦限時打折活動,而且不準他們(men) 在印度培育自己的供應商,隻能選用印度本地的供應商。
普萊斯在擔任沃爾瑪亞(ya) 洲區首席執行官時曾表示,印度零售商不需要遵守同樣的規則,這使得外來者很難賺錢。符合印度政府扶植標準的小企業(ye) ,沒一家有能力按照大型零售商需要的規模進行生產(chan) 。最終,沃爾瑪離開了印度。
亞(ya) 馬遜在2020年被約2000家印度本土零售商提起反壟斷訴訟後,也逐漸將電商業(ye) 務撤出印度。但亞(ya) 馬遜不願放棄印度市場,還想嚐試在印度投資雲(yun) 服務。
據界麵援引路透社的報道,亞(ya) 馬遜公司6月23日宣布,它將在2030年前將其在印度的投資提高到260億(yi) 美元。而此前,亞(ya) 馬遜的雲(yun) 計算部門亞(ya) 馬遜網絡服務(AWS)曾表示,到2030年底,它將在印度投資1.06萬(wan) 億(yi) 盧比(約合129億(yi) 美元)。
盡管莫迪政府表示歡迎外國企業(ye) 的投資,但在經曆了10年的外資流入增長後,印度在2022-2023財年首次出現外資流入下滑。據印度儲(chu) 備銀行統計,在調整了外國投資者的遣返和撤資後,該財年印度吸引外資總量下滑16.3%到710億(yi) 美元,外商直接投資下滑了27%到416億(yi) 美元。
據《福布斯》報道,印度公司事務部國務部長拉奧·英德吉特·辛格(Rao Inderjit Singh)今年曾在議會(hui) 上透露,自2018年至2022年,共有559家外資公司退出了印度,數量超過了同期進入印度的469家公司。2022年僅(jin) 有64家外資企業(ye) 進入印度開展業(ye) 務,成為(wei) 自2018年以來的最低數量。而截至2023年3月,印度僅(jin) 僅(jin) 迎來了一家新的外資企業(ye) 。
適得其反的保護主義(yi)
2014年當選印度總理的莫迪曾誓言要打造“印度製造”,將製造業(ye) 占GDP比重提升至25%,在製造業(ye) 增加1億(yi) 個(ge) 就業(ye) 崗位,到2030年使印度成為(wei) 世界第三大經濟體(ti) 。印度最大的反對黨(dang) 國大黨(dang) ,也將創造就業(ye) 作為(wei) 其核心目標。
可以說,印度當下的“政治正確”,就是盡快發展、擴大就業(ye) 。在這條路上,印度不惜將外資當作“韭菜”,但這種保護主義(yi) 堪稱“損人不利己”。
“印度製造”實現了嗎?沒維持住,甚至在倒退。
在莫迪提出“印度製造”的2014年,印度製造業(ye) 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的比重還有16.3%,到了2021年卻下降到14.3%。
擴大就業(ye) 實現了嗎?甚至不如莫迪剛上任時。
根據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的數據,2014年印度失業(ye) 率為(wei) 4.9%,到了2023年4月印度失業(ye) 率高達8.11%。
中印貿易逆差縮小了嗎?沒有,中印貿易額不斷擴大,逆差也創下新高。
2022年,中印雙邊貿易額再創新高達到1359.84億(yi) 美元,其中印度出口175億(yi) 美元,進口1185億(yi) 美元,中印貿易逆差也創紀錄地超過了1000億(yi) 美元。
劉小雪指出,長期被作為(wei) 殖民地的曆史,使得印度自獨立後,長期信奉政府幹預經濟的策略,對私營企業(ye) 和外資一直抱有懷疑。印度改革開放的曆史也較短,而且不充分。
“與(yu) 中國自上而下的改革開放不同,印度的改革開放從(cong) 1991年才開始。”劉小雪指出,“當時印度的銀行、國企等機構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政客想要改革也得考慮選票的問題。因此直到現在,印度的改革都還處於(yu) 一個(ge) 共識不斷形成的緩慢過程。”
莫迪上台之後,雖然整體(ti) 上對改革有所推進,但他提出的“印度製造”,又和本應堅持的開放有所衝(chong) 突,最終造成今天印度風評不佳的營商環境。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cong) 長期來看,湧入印度的資本總量仍然是持續增長的。外資一邊抱怨印度“割韭菜”,但有機會(hui) 就會(hui) 考慮投資印度。
“在國內(nei) 市場競爭(zheng) 激烈,趨近飽和的背景下,印度是不可替代的新興(xing) 市場,進入印度市場才能抓住機遇。”劉小雪說。
這可能也是為(wei) 何今年6月莫迪前往美國時,曾經被“坑”的亞(ya) 馬遜、穀歌紛紛宣布追加投資,特斯拉CEO馬斯克也表示會(hui) “盡快進入印度”。
被坑也不能放棄,一家企業(ye) 放棄了,對手就有機會(hui) 先行占領這個(ge) 龐大的新興(xing) 市場。隻有熬下去,留到最後的人才有機會(hui) 勝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