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汇会员登录平台官网

News & Information

紅海危機對中國出口影響如何?

來源:國際商報 時間:2024-02-23 分享:

紅海危機持續已近三個(ge) 月了,而紅海航線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局地戰火紛飛對中國外貿影響幾何?中國銀行研究院周景彤研究員認為(wei) ,紅海危機發酵確實對中國外貿企業(ye) 穩定經營、與(yu) 主要夥(huo) 伴的貿易往來造成一定影響,但目前受影響程度尚屬整體(ti) 可控。

海運價(jia) 格上漲直接影響中國外貿企業(ye) 的生產(chan) 經營。與(yu) 紅海航線相比,繞道非洲好望角將使每個(ge) 集裝箱的運輸成本平均增加500美元左右,且大部分費用需由出口企業(ye) 承擔。同時,受地緣衝(chong) 突外溢影響,其他航線的運價(jia) 也有所提升,加大了中國外貿企業(ye) 的運輸成本,擠壓利潤空間。紅海航線遇阻、繞道好望角使運輸距離加大、交貨時間延遲,外貿企業(ye) 回款周期拉長,給企業(ye) 穩定經營帶來影響。由於(yu) 時效性要求較高,航線拉長、交貨延誤對跨境電商企業(ye) 影響較大,或將導致其在平台的推薦搜索位置後移,拉低獲取新訂單的能力。

中國與(yu) 歐洲及美東(dong) 航線的貿易往來同樣受到衝(chong) 擊。對歐出口方麵,2023年,中國對歐洲出口額7122.7億(yi) 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21%。由於(yu) 運力緊張、運價(jia) 上漲,紅海危機對中國出口至歐洲的工業(ye) 製成品產(chan) 生相當的負麵影響。第一大類商品是電機等除汽車外的機電產(chan) 品。其運輸成本占比約為(wei) 2.6%,按當前海運成本上漲50%計算,最終到岸價(jia) 約上漲1.3%。第二大類產(chan) 品以玩具、家居等耐用品為(wei) 主。此類商品的運輸成本占比高於(yu) 機電產(chan) 品,導致最終到岸價(jia) 約上漲2.5%(同樣以運輸成本上漲50%計算,下同)。第三大類是汽車產(chan) 品,其海運成本占比相對較高(6%),紅海危機或使汽車到岸價(jia) 上漲3%。由於(yu) 前兩(liang) 類商品的運輸成本占比和需求價(jia) 格彈性相對較小,且歐洲多國較為(wei) 依賴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因此,紅海危機對其影響相對可控。但汽車運輸成本占比相對較大且較為(wei) 依賴海運方式,在中國出口歐洲汽車價(jia) 格相對較高、歐盟反補貼調查持續推進等背景下,紅海危機對中國汽車出口至歐洲產(chan) 生一定影響。此外,受烏(wu) 克蘭(lan) 危機等影響,2022年以來歐洲化工品生產(chan) 持續下降,自中國進口規模持續上升。紅海危機將進一步擾亂(luan) 歐洲能源(化工產(chan) 品的重要原材料)進口,或將帶動中國對歐化工產(chan) 品出口增加。

再看對美出口方麵。2023年,中國對美出口5002.9億(yi) 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4.8%。美國東(dong) 部地區是中國對美出口的主要目的地,約占中國對美出口的70%。由於(yu) 巴拿馬運河地區旱情所致水位下降,通過美西航線再經鐵路抵達美國東(dong) 部的路線出現擁堵,紅海危機持續發酵使美東(dong) 航線運輸距離加長、成本抬升。這將影響中國對美出口機械設備、家具、化工塑料、金屬產(chan) 品等。電子設備等產(chan) 品因其尺寸較小、單價(jia) 相對高的特點而可以選擇空運方式,但運輸成本升幅也頗為(wei) 可觀。

當然,也可預見紅海危機或將增大對中歐班列(鐵路運輸)的需求。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下,中歐班列因其在時效、價(jia) 格、運能和安全性等方麵的優(you) 勢,成為(wei) 中歐貨物貿易除海運、空運外的第三種運輸方式。目前西、中、東(dong) 三大鐵路運輸通道已通達歐洲25個(ge) 國家超過217個(ge) 城市。有數據顯示,1月份中歐班列全部訂滿,運價(jia) 環比上漲10%~20%。此外,韓國方麵也在積極與(yu) 中方溝通,以提高韓企使用中歐班列的列次。2023年,韓企使用中歐班列運輸超3萬(wan) 集裝箱,2024年還將繼續增長。此番紅海危機使各方意識到鐵路運輸的重要性,預計將提高歐洲各國建設和使用中歐班列線路的意願。

歐美降息進程或再延後,對世界經濟亦將產(chan) 生一定影響。紅海危機提升全球通脹出現反複的風險,主要發達經濟體(ti) 高利率持續時間或將延長。利率持續高企使歐美居民消費、企業(ye) 投資意願降低,不利於(yu) 國際需求修複。同時,為(wei) 保障供應鏈穩定,美歐將加大力度推動“近岸貿易”“友岸貿易”,全球產(chan) 業(ye) 鏈重構或將加速,這不利於(yu) 中國出口的穩定增長。此外,主要發達經濟體(ti) 貨幣政策不確定性提升,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性或有所加大。

聲明:本文所用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係我們刪除。